近年來,全球產業鏈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制造業“逆向回流”和發展中國家制造業“高端躍升”并存。與此同時,全球價值鏈成為構建國際分工體系的新方式。把握全球產業鏈發展新趨勢,有助于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競爭中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促進制造業回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認識到強大的實體經濟對于穩定經濟和就業至關重要。面對自身制造業地位持續下降、工業品在全球市場上競爭力相對減弱的狀況,它們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以重奪國際制造業競爭的主導權。例如,美國積極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高附加值制造業;英國重點發展超低碳汽車、生命科學醫藥以及尖端制造業;法國政府建立戰略投資基金,用于發展能源、汽車、航空等戰略性產業。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產業鏈的空間布局,改變了原有的國際分工體系。
全球產業結構再調整為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向中高端躍升提供了契機。全球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為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世界經濟秩序重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發達國家試圖重振經濟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正加快從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粗加工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精深加工產業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隨著科技發展、業態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努力突破瓶頸,從“微笑曲線”的中部低利潤環節向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躍升,逐步改變著全球價值鏈的國際格局。
全球價值鏈成為構建國際分工體系的新方式。世界貿易組織較早洞察這一發展趨勢,于2011年發布報告稱,全球貿易模式正在由“貨物貿易”向“任務貿易”轉變。換言之,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布局產業鏈、配置生產要素,各生產環節被最大限度地細分。一件出口產品的價值創造來自處于生產鏈條上不同環節的國家,當一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時,它有可能只是承擔其中的勞動密集型分工環節。所以,在“任務貿易”取代“貨物貿易”、以全球價值鏈形式進行國際分工的今天,關于國際產業分工正確的理解是:“在國際分工中承擔什么環節”遠比“賣什么產品”更重要。因此,全球價值鏈分析成為審視今天全球產業國際分工的新方式。
在把握全球產業鏈發展新趨勢中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隨著全球產業鏈發生結構性變化,發達國家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廣大發展中國家也獲得了更多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機會。歷史經驗表明,盡管全球生產網絡能為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實現技術進步提供契機,但能否抓住這個機遇,要看發展中國家能否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比較優勢。一個國家要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至主導地位,需要培育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包括核心技術、品牌優勢、商業模式等。對我國而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傳統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正逐步喪失,新的比較優勢正在顯現。新的比較優勢包括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產業服務和配套能力、較強的創新動力、制度和政策優勢以及處于世界前列的經濟增長速度等。作為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成員,我國企業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讓核心產業鏈與核心技術鏈協同發揮作用。
摘自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