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化進程認識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提出的制造強國戰略,應該放到工業化進程的大背景來認識。近代以來,中國實現工業化、成為一個經濟現代化國家,是眾多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終生的一個偉大夢想。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國已經快速地走過了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研究表明,進入到“十二五”以后,中國整體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但是,從工業增加值率、勞動生產率、創新能力、核心技術擁有、關鍵零部件生產、所處全球價值鏈環節、高端產業占比等各方面衡量,我國的工業是大而不強的。工業化后期對中國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而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來源方又是技術創新的應用方,可以說,沒有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轉變,整個經濟就無法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制造業從大到強的轉變是中國深化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夢想的必然要求。
從世界工業化進程看,近些年發達工業國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其“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是通過推出一系列的規劃,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潮流,適應制造業信息化和服務化的趨勢,不斷強化其制造業在全球競爭優勢和價值鏈的高端位置。比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產業復興計劃,等等。世界工業化進程中所呈現出的這種以制造業信息化和制造業服務化為特征的新工業革命,對我國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重大歷史機遇。從挑戰來看,由于我國工業大而不強,雖然我國工業有低成本優勢,但工業現代化水平還遠落后于世界工業強國,我國工業主要還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鏈條的中低端,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可以利用其先發優勢、創新能力和產業高端位勢,形成對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替代和產業向中高端升級的高端下壓態勢,這不利于我國經濟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從機遇來看,我國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新工業革命催發了大量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我國產業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術經濟基礎和指明了發展方向。現在,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具有了抓住這次新工業革命歷史性機遇的產業基礎條件。同時,我國具有規模超大、需求多樣的國內市場,也為新工業革命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因此,在新工業革命這種世界工業化新趨勢下,我們需要在分析新工業革命給我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前提下,制定出自己的制造強國戰略,這既是我國自身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工業化趨勢的需要。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國提出了以《中國制造2025》為10年行動綱領的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國際競爭性的戰略規劃文本,是著眼于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制定的一個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和高端產業、技術進步的路線圖。該規劃以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重點,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通過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五大工程,明確未來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從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制造強國戰略不斷深入推進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作為制造強國戰略第一步行動綱領的《中國制造2025》,其全面實施的前提是細化的規劃體系和支撐政策。在2015到2017年的兩年間,各相關部委分別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業強基、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綠色制造五大工程的實施指南,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的兩個專項行動指南,醫藥工業、新材料產業、信息產業的三個產業發展指南以及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另外國務院還印發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同時,政府聚焦五大工程和重點標志性項目,用試點突破為全面推進奠定基礎。比如,國家級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掛牌成立,國家級的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建設方案已通過論證,各省市建立了19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了226個智能制造的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和新模式應用項目,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迄今為止,規劃體系全部發布,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政策體系也日趨完善,試點示范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階段正在到來。
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提出和部署階段,制造強國戰略對于制造業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已開始顯現。一是制造業發展的整體環境逐步改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理念日益普及,形成了重視制造業、振興制造業、發展制造業的良好的輿論環境;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深入使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條件逐步改善。二是一些重大的制造業創新成果取得突破。比如,成功研發了我國首款柔性復合工業機器人、并實現了年產50臺生產能力,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世界最大單體射電望遠鏡建成,世界最大基因庫投入運營,“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交會對接,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等等。同時,還啟動了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無線移動通信、核心元器件、高檔芯片和基礎軟件等一批重大專項。三是極大促進了經濟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優化。在整體經濟趨緩、工業承受下行壓力的背景下,2015年和2016年工業三大門類中制造業一直保持較高增速。制造強國戰略提出重點發展的制造業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明顯。
全面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應堅持的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原則,無論是政府制定的“1+X”規劃體系,還是十大重點領域技術線圖,政府都發揮的是引導的作用。全面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培育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上,放在培育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上,要圍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面營造良好環境。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上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清理和廢止不利于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針對切實的前沿技術、新興技術和中小企業的創新領域可以采用補貼、稅收優惠等形式的扶持性產業政策。
二是堅持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相結合。一方面要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十大戰略重點領域,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尋求突破發展,為整個制造業高端化奠定技術、材料和裝備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新一輪工業革命背景下,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及其引起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要將《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和“創新創業”三大政策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和快速轉換。
三是堅持各類制造企業共生共榮、協調發展。在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大中小制造企業共生共榮、各類所有制企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尤其值得強調的是,以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為主攻方向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不僅僅需要大型企業集團支撐,還需要培育一大批智能制造應用水平比較高的中小企業,因此創造有利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的智能水平提升十分重要。
四是堅持激發企業家精神與弘揚工匠精神相結合。持續創新、不畏風險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內涵,精益求精、專心致志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要義。制造強國戰略建設,既需要持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這種持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是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的保證,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制造業質量和信譽的保證。一個制造強國,既要有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專注制造業發展的企業家,也要有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工業改進產品質量的現代產業工人。一種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經歷社會文化環境與經濟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復雜漫長的過程,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與完善激勵制度相協同。當務之急是,一方面要切實解決“脫實向虛”導致的“虛實失衡”結構問題,使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制造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業家創新和現代產業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設計,這既包括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公平競爭等能夠激勵企業家將精力和資源集中到制造業創新發展上的體制機制,又包括職業培訓體系、職業社會保障、薪酬和獎勵制度等在內的激勵現代產業工人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的制度體系。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