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經濟社會生產的要素,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的一個重要領域,通過加強大數據發展頂層設計,形成了良好基礎和先發優勢。同時,上海進一步強化融合創新,深化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和開放,對內實現充分共享,對外充分開放
數據交易機構、創新基地、發展聯盟、研究中心和產業基金,上海已完成大數據五位一體生態體系布局。“我們緊緊圍繞資源、技術、應用、產業、安全的主線,發布了《上海大數據發展實施意見》,同時獲批國家大數據試驗區,有了一個良好的大數據發展布局。上海要把握趨勢,抓住機遇,加速大數據產業發展。”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邵志清說。
構建大數據創新生態
去年4月份,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成立,現在交易會員已有20家,每天交易量3000萬條左右,中心還牽頭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在上海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有限公司CEO湯奇峰指著一塊塊實時更新的大屏幕說,通過公開的數據源,數據交易中心有許多新發現,大數據在城市管理方面可以為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例如,綜合環保部門對亂排企業的行政處罰,以及地圖實時航拍信息,上海水污染區域分布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還有,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空氣質量,通過全市部署的4000多個感應器、專業網絡和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雖然中心城區改造和拆遷區域揚塵比較大,但總的來說周邊郊區揚塵污染反而較重,數據交叉分析發現很多高揚塵工地的施工單位是同一個。
上海去年開始整治交通,靜安區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執法,系統自動處理和判斷,背后加載了很多模型,可以判斷駕車人是否逆行、壓黃線、在不能停車的區域停車,甚至識別開車過程中是否打電話系安全帶,實時抓拍支撐的執法更趨公正。
上海現有大數據企業約400家,其中一部分是應用類,一部分是技術類、資源類,還有衍生服務類和產業支撐類,產業集聚形態初現。上海市大數據產業基地(市北)和上海市大數據創新基地(楊浦)已聚集了大量云計算和大數據企業。
在產業生態里,上海非常重視政府和企業的聯動,加強開源共享協同創新。2015年以來,上海市經信委聯合各政府部門,舉辦了兩屆上海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SODA)。“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特別是第一屆大賽圍繞交通管理的主題,第二屆大賽圍繞城市安全的主題,政府對市場開放數據資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個資源開放的公共數據,市場參與,社會資本投入,從資源到應用、到產業的一體化的良好效果。”邵志清說。
7月6日,上海又啟動了2017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SODA),呼喚更多大數據時代的“數據俠”加入其中,共同促進創新商業模式的應用和解決方案落地。去年第二屆大賽吸引了全球431支隊伍、超過1500人參賽,主辦方收到涵蓋社會治安、商圈安全、金融安全、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的高質量參賽作品累計212個。
“市民云”精細化服務
大數據對各行業的價值日益凸顯,在打造大數據創新示范應用方面,上海作了很多努力。上海創新應用征信大數據,加強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今年6月份,上海通過了《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圍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
上海通過歸集有關信用主題的大數據,制定清單,推動了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對大數據的應用:政府應用在資源的配置、資金的扶持、招投標等;市場應用在企業的招投標管理、融資、行業管理以及社會的圖書免押金借書等。
政府大數據的應用推廣,提升了城市管理能力。今年上海把“互聯網+”政務應用在一個超級APP“市民云”里,目標是建設面向市民一站式“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為市民提供個人信息、醫療衛生、交通出行、社會保障、社區生活、旅游休閑等六大類100項以上的公共服務,建設一個匯聚全市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總入口”。目前“市民云”平臺已基本建成,新增個稅申報、出入境網上辦事、醫保賬戶險等21項新應用,優化了三金查詢、機動車駕駛員信息等部分已有服務的數據對接方式,應用已達56項,實名注冊用戶數660萬人。
上海建設的健康大數據醫聯工程,從38家市級醫院擴展到422家大的公立醫療機構,實現數據共享。現有200多個醫療系統,能接入6萬多個設備資源,實現了從醫療向健康,未來向養老發展,提供覆蓋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這是目前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健康大數據。
上海將進一步強化融合創新,深化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和開放,對內實現充分共享,對外充分開放。去年3月份,上海發布了《上海市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已初步建立起政務數據資源目錄體系,通過政府數據服務網已累計向社會開放數據資源1100項。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鳴波說,大數據是經濟社會生產的要素,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的一個重要領域。上海按照國家部署,加強大數據發展頂層設計,形成了良好基礎和先發優勢,激活了市場活力,正在構建數據創新生態。我們要通過信息化,特別是數據應用模式創新,應用領域拓展,來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摘自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