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最著名、最重要的科學發現。經過60多年的演進,人工智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并悄然引發這個星球發生奇妙變化。”《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這一論斷,正日益得到印證。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面向2030年,對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系統規劃。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業內普遍認為,隨著頂層制度設計的完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一大批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將加速走進百姓生活,并改變經濟社會活動形態,成為促進產業變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
前景看好 潛力無限
人工智能的潛力到底有多大?有報告稱,通過轉變工作方式以及開拓新的價值和增長源,人工智能將在2035年前給中國經濟額外帶來1.6個百分點的增長,制造業、農業和零售業將獲益最多。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認為,對于中國而言,技術不足導致移動互聯網難以催生出更多的新應用和商業模式。為了突破技術上的瓶頸,新一輪更激動人心、更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風暴已經誕生,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中國產業發展的焦點。
無疑,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關鍵驅動力,人工智能將釋放巨大能量,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尤其是人工智能賦予機器一定的視聽感知和思考能力,不僅會促進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也會對經濟與社會的運行方式產生積極作用。它會進一步將人類從繁重、危險、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帶動多種傳統產業的變革。
或許正因如此,我國計劃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到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國防建設等領域廣泛運用,核心產業規模力爭超過1萬億元。
對此,有專家表示,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產業,無疑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引領變革 蓄勢而為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勞動力人口減少,人工智能將提供中國急需的提升效率、促進增長的動能。”今年6月,IMF前副總裁朱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完全契合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與需求,成為時代賦予中國的一大機遇。
有數據顯示,十余年來,資本和勞動力作為兩大傳統生產要素,撬動經濟發展的杠桿作用日趨減弱。與此同時,我們卻目睹了一股新生力量的興起: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有希望克服資本和勞動力等實體限制,開辟出新的價值與增長源泉。
業內人士預計,到2035年,通過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大量投入和良性互動,加上有著偏好數字技術的巨大消費群體,人工智能作為全新的生產要素,將為我國帶來逾7.1萬億美元的額外收益,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7%。
目前看,人工智能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人工智能創造一種虛擬勞動力,能夠解決需要適應性和敏捷性的復雜任務;二是人工智能通過提升員工能力,達到提高資本效率的目的;三是人工智能的普及將推動多行業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開辟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研究顯示,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長中,一半以上將來自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可見,當產業插上人工智能的羽翼,我們將見證顛覆性的變化。隨著人臉識別、虛擬現實、智能終端等新領域的拓展,必將開辟面向未來的新藍海;智能制造、智能商務、智能農業等多點開花,傳統產業也將得以涅槃重生。
落地應用 小荷初露
智能醫療實現在線診療,移動支付化解出門忘帶錢的尷尬,人臉識別為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隨著人工智能的強勢崛起,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增長點正在被發掘,一大批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將落地開花。
業內人士分析,互聯網和大數據已經實現了生產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省,人工智能跟其他行業、產業碰撞,還將產生更多的創業和創新領域。
在北京,由百度領銜開發的人工智能醫療系統已經通過測試,投入商用后,將在預約分診、優化就醫流程、移動支付結算等諸多方面為人們提供便利。毋庸置疑,受惠于人工智能的優質醫療服務,將大大提高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在上海,商業化貨運無人駕駛技術已被提上日程,低成本的貨運卡車無人駕駛技術將給物流企業帶來革命性改變,大大加快貨運運轉效率。
在杭州,阿里巴巴已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運用領先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澳門構建城市治理的智能中樞,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登月計劃”。
……
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的亮麗氣質,已開始綻放出讓人艷羨的光芒。但也要看到,如何在短時間內構筑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形成相關領域的中國標準,才是人工智能行穩致遠的關鍵。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方向!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