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7月,作為中科院序列中的“小弟”,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正式獲批成立,負責中科院懷柔園區建設等事宜。當時,新加入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的懷柔人王俞涵一定沒有想到,5年之后,雁棲湖畔這片美麗而寧靜的土地,會建起舉世矚目的國家科學中心。
2017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復《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同意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三城一區”之一,北京懷柔科學城將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根據規劃,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科學中心將在這里崛起。
“毫無疑問,這將給懷柔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而我們的工作,也將會更加繁忙,更加有意義。”王俞涵興奮地說。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三大國家科學中心的開始創建和雄安新區建設的布局,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大思路繪就未來藍圖、用大手筆推動科技創新的縮影。
全新符號 未來標識
科學中心——筑起科技強國地基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前所未有。
2012年,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16年,黨中央頒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創新型國家如何建設?科技強國如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提出,要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早在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考察時,就明確要求上海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2016年4月,國務院印發《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強調到2030年,上海著力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在服務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科技合作與競爭中發揮樞紐作用,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作出更大貢獻。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同樣提出到2030年,北京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優化,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一南一北,上海與北京,相繼開始了全國科創中心的探索和建設。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在這一年相繼成立,一個全新的符號體系正在快速崛起,將成為中國未來的形象標識。
“在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張江、合肥、懷柔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這樣表示。
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重點開展4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二是推動設施建設與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三是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四是探索實施重大科技設施組織管理新體制。
在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統籌布局前瞻謀劃國家實驗室建設;集聚國內外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加強配套設施保障,形成“引得進、留得住”的優良生活工作環境。
在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建設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建設一批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以及建設濱湖科學城。
宏偉的藍圖已經繪就,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將成為助力中國科技進步的基石。
千年大計 國家大事
雄安新區——引導創新要素聚集
2017年4月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消息一出,猶如平地春雷,響徹大江南北。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這8個大字昭示著雄安新區設立的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重點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符合條件的堅決不能要。
“雄安新區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服務京津冀,更長遠意義是在新時期起到改革開放創新引領的示范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這樣表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明確表示,雄安新區將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科技創新企業,發展高新產業,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雄安新區承載的使命就是創新,今后將成為中國的‘硅谷’,是中國成為創新型現代化國家的心臟區域。”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這樣認為。
的確,雄安新區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不少創新要素向之靠攏,不少科技因子向之聚集。
新區成立伊始,中國科學院、中船重工、航天科技集團、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交建、中石化等紛紛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部分央企已明確表示將拿出“遷企”的實際行動,來支持新區建設。
北京大學將在雄安新區建立醫學中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雄安新區建立培訓中心,河北大學成立雄安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眾多高校也開始以實際行動,支持雄安新區的創新建設。
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也積極參與其中。2017年6月23日,中科院與河北省在京召開座談會,簽署全面深化合作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合作協議。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將認真學習領會中央精神和要求,迅速組建中科院參與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領導小組,與河北省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接溝通,共同研究、積極推進有關工作。
張燕生認為,中國的產業未來發展就是創新,包括圍繞創新的技術、研發、信息服務等,雄安新區是可以把這些轉化成生產力的最好的地方。“這個平臺和載體,可以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中心,從全球吸引高端的人才、資源和企業。”
加速發力 成果驚艷
勇挑重任——科學大院一馬當先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始終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關系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今年2月專門成立院科創中心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建立了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與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多次對接和會商,共同研究推進共建工作。
由此,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力量開始發力,眾多創新成果開始讓世人驚艷。
鐵基高溫超導、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干細胞研究、外爾費米子……中國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不斷。
“嫦娥”探月、“蛟龍”探海、“墨子”升天、“天眼”巡天……中國的重大科學工程熠熠生輝。
大科學裝置是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支撐,以大科學裝置集群獨具的優異性能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成為世界杰出智慧的聚集地、世界最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地和解決“大科學問題”的搖籃。
在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球最大風洞實驗室、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列車模型試驗平臺已經建設完成,正在為科學家的各項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全球最“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未來,國家還將在懷柔建設6到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在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已經建設完成,正在不斷產出成果。
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水窗自由電子激光平臺、SXFEL用戶站……未來,一系列大科學裝置也將在上海陸續建成。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已經投入運行,并陸續取得重大突破。
聚變工程實驗堆、先進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大氣環境綜合探測與實驗模擬設施、超導質子醫學加速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大科學裝置在合肥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運行和在建的這些大科學裝置,大部分都是由中科院牽頭來建設。這無疑體現了中科院在國家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科院如何邁步從頭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對此,白春禮強調,中科院要將實現“四個率先”目標與科創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參與科創中心建設工作,提升創新水平,真抓實干攻堅克難,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書寫新的歷史,創造新的輝煌。
摘自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