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必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步伐,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不斷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
圍繞提高品質,強化質量標準管理,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為我國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何客觀看待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中國制造如何加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應如何看待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黃漢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從制造業看,我國制造業規模繼續壯大,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驅動工業增長的主要行業力量發生積極變化。這些成績的取得十分不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從制造業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具體而言,在產業鏈方面,我國許多制造業企業仍然以“代工”為主,貼牌生產多,自主品牌少。即便在高技術領域,也有不少產業主要以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自身的研發設計能力有限,營銷渠道和品牌建設都較為滯后。在價值鏈方面,我國制造業整體產出效率也存在差距。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為21%左右,而發達國家約為35%至40%;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只有3000多美元,居全球第54位,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創新鏈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統計資料》,在我國企業授權專利中,發明專利僅占11.9%,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分別占64.6%、23.5%,表明我國企業實用性技術創新多,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少。
記者:在您看來,衡量一個產業是否邁進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主要標志有哪些?
黃漢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這30多年來,我們更多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和規模擴張。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這些要素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要像過去那樣以這些要素投入為主來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也是資源環境難以承受的。
對于制造業而言,必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步伐,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目前,我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仍然面臨諸多不足和短板。其一,產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是創新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技術進步主要依靠引進技術來實現,即使有創新,大都屬于引進、模仿再創新,導致我國企業不注重在實踐中積累研發設計能力,產業整體創新能力較低。其二,缺乏關鍵核心技術。我國制造業長期走代工發展模式,不少企業忽視創新投入,導致一些核心部件和高端精密設備嚴重依賴進口。其三,高技能人才短缺比較嚴重。產業邁向中高端核心是人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技能勞動者數量只有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5,高技能人才不足6%。例如,在集成電路領域,盡管我國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每年近50萬人,但國內芯片設計企業仍不得不從海外大量聘用專業技術人才。其四,軟環境有待繼續優化。一是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標準水平“低”、標準體系“亂”、標準管理“軟”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二是褒揚守信、懲戒失信的市場誠信制度尚不完善,不誠信行為頻發,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影響企業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三是工匠精神不足,掙快錢的商業文化盛行,有些企業忽視對產品精益求精的價值堅守,影響產品質量和文化內涵的提升。
記者:要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中國制造還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黃漢權:一是要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推動制造業進入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我們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以科技資源密集的城市為核心,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主平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激發各方創新積極性,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同時,依托廣交會、義烏商品交易會等國際性展會品牌,以及淘寶、京東等知名電商平臺,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商品供應鏈分工格局,實現從銷售“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換。
二是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精細制造,加快掌握核心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這既有利于我國在戰略必爭領域打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開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不斷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三是推進制造業“質量革命”和品牌建設,實現從產品制造向精品制造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對于制造業而言,就是要圍繞提高品質,強化質量標準管理,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更好發揮標準在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的引領作用。要瞄準增加品種優化產品供給,挖掘需求盲點,開發個性化、時尚化、功能化產品,豐富產品類型和檔次,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定制化需求。要緊扣創建品牌培育知名產品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價值、有底蘊的“中國品牌”和“金字招牌”,以品牌建設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此外,還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