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天眼”已經發現9顆脈沖星,讓人們聽到了宇宙深處的呼喚;中國超算“神威 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連續第四次拿下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的冠亞軍,中國超算上榜總數又一次反超美國,奪得第一……一個個科研“神器”刷新著我們的生活,也在增強著我們的國力。剛剛到來的2018年,唯有在此基礎上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才能讓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穩。
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外,是我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的“砝碼”;對內,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落點”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備“良藥”。為此,我國擘畫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路線圖,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從現在到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只有2年左右的時間。越是時間緊,越是要有關鍵招數,讓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這兩個輪子協調運轉起來,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科技創新的方向,是與世界競速。在這個過程中,誰擁有人才上的優勢,誰就將擁有創新實力上的優勢。這意味著,一方面,要在培養人才上下功夫,發揮好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主體作用,搭建更多潛心鉆研、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另一方面,也要在引進人才上想辦法,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加大力度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千人計劃”,注重人才引進的差異化和多樣性。
做好科技創新的事兒,如今尤其要關注中小企業群體。在我國整個市場主體中,中小企業加上微型企業占到90%以上,它們的活力足不足、創新能力夠不夠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因此,有必要按照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要求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為高新科技中小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相關補貼,支持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體制機制創新的目標,是推動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全面創新。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管理評價體系簡單僵化,這一系列問題都要靠體制機制創新來解決。落實到“人”的層面,就是要推進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強化人才激勵保障,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穩定人才隊伍。也可以從人的管理上給予中小企業創新以支持,盤活體制內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力量,解放他們的生產力和創新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當然,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改革是體制機制創新中的重要一環。具體來說,急需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評價制度,強化創新型國家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法治保障;更需要盡快完善法律制度框架,解決該領域存在的權利交叉的老問題和新型技術發展引發的新問題等。
總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一項系統工程,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處于“沖刺”中的我們必須拿出關鍵招數,必須全力以赴。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