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國際科技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能夠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1月21日于深圳舉行的第十四期錢學森論壇上,《中國科學報》記者圍繞這個話題采訪了多位院士、專家。
厚植創新土壤
中國人口約占世界1/5,可現代文明發明,如電燈、電話、手機、汽車、火車、飛機等200多種日常用品,卻沒有一個是中國人發明的。原因何在?
“不是中國人不聰明、不勤勞,而是我們不敢挑戰權威。”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直言。
他表示,實現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挑戰權威。“有時候競爭很殘酷,大家不敢創新,因為創新了容易出錯。創新文化應當容忍失敗。”
有人說:“當中國在為需求生產產品的時候,美國永遠在設計需求。”這是美國保持絕對領先的根本原因。
對此,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表示,如果沒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沒有一種“會當凌絕頂”的戰略視野,中國的創新將永遠無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正因為創新艱難,才更需要培育開放包容的土壤。
“實現創新,需要創新社會的建立。”劉科認為,創新社會應當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用反腐那樣的力度去懲罰知識產權的偷竊者”,從知識、創新機制、人才、激勵、企業文化、商業環境、風險基金、職業服務、政府政策、生活素質等多角度構建這一體系。
培育創新人才
創新需要時代機遇,需要落地平臺,需要實干精神……創新,需要很多因素。
而在中科院院士李廷棟看來,人才是第一資源。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人才。
“一件事情的成敗、一家單位的榮枯、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民族的存亡,歸根結底取決于人才。”李廷棟說,“我們應大力弘揚‘愛才、用才、敬才’之風,不僅培養各個學科領域的頂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戰略眼光的世界級的領軍人才。”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縈繞在國人心中多年。李廷棟認為,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掌握人才培養的規律。
他建議:首先要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在科學研究的實干中增長才干、提高水平;其次,要相對固定他的專業學科,讓他在一個領域做上10年、15年、20年,千萬不要今天讓他干這個、明天讓他干那個,這樣將一無所成;再次,要保證工作時間,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讓他鉆下去,人才出不來;最后,要給他表現的機會,發表論文、成果為社會所用、參加學術研討會,以提高思維能力和國際知名度。
教育是創新之本,是創新的源動力。不過,兩院院士李德仁坦言,當前高等教育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
以粵港澳地區為例,未能形成與世界級大灣區建設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協同創新體系,也未能支撐引領智能時代發展趨勢的高科技研發體系建設。為此,他建議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大學,打破粵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體制壁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
打牢創新基礎
創新就是要想別人沒想過的事,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成就別人沒能成就的偉業。但在中國,過去強調較多的是集成創新。
“集成創新固然重要,能夠通過優勢互補較快地出成果,但在集成創新過程中要看到前人的不足,還要看到將來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創新。”中科院院士莊逢辰說。
“要把中國真正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我們必須啃些硬骨頭,做些關鍵技術的攻關,做些雄厚的基礎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補充說,“創新從基礎研究開始,只有雄厚的基礎研究才能產出比較重大的創新。”
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帶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取得飛躍。
李廷棟以地質學為例解釋說,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對于礦產資源勘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推動了地質科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基礎研究對解決一系列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目前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不到研發支出的5%,遠低于創新型國家15%以上的比例。
對此,李廷棟表示,一定要把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按中央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創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使科學家能夠靜下心來鉆研科學,進而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突破。
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必須要有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現在強調學科交叉、學科綜合,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重大的科學問題,但同時,一些基礎學科也必須加強,否則可能成為‘無源之水’。”李廷棟說。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