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企業推動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高層論壇
“2018中國自動化產業年會”之領袖企業推動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高層論壇以“創新時代 勇立潮頭”為主題,論壇主持人《自動化博覽》雜志&控制網執行副主編梁秀璟與和利時科技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邵柏慶,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過程工業與驅動集團副總裁、過程自動化業務部總經理姚峻,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肖維榮,希望森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波,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行業發展與自動化&智能技術與解決方案副總裁及總經理彭曉偉,展開巔峰對話,深入分析了2017年中國自動化市場強勁增長的原因,并對智能制造的內涵進行全新詮釋,同時,結合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分析了中國自動化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解讀2017中國自動化市場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主持人:自2016年底開始,中國自動化市場進入了一輪新的強勁的增長。請各位嘉賓首先來談一談如何看待過去一年以來中國自動化市場的增長。您認為取得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過程工業與驅動集團副總裁、過程自動化業務部總經理 姚峻
姚峻:我認為從宏觀上來看,這種增長主要源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不斷積累。據我們分析,與前幾年相比,第一,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行業開始穩中有升;第二,一些新興行業發展迅速,電子行業、新能源、電池行業等都在大量應用自動化技術。當然,我認為智能制造是自動化市場增長的最大推動。實現智能制造,首先要實現自動化。不管哪些企業、哪些行業都會走這一步,所以這給自動化行業帶來了一次新的遠征。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也在影響自動化市場發展,中國不斷走出去,得到了很多機會,這也推動了自動化市場的增長?,F在大家關注的是增長周期到什么時候會結束,從2008年到2018年正好是十年,十年一個周期,從中國經濟的增長,包括整個大的宏觀增長,每40到44個月大概是一個周期,如果按此推測,這一輪的增長應該到2018年2月份,差不多達到一個高峰,但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增長還是在平穩地往前發展,我認為這與中國整體的大環境有關,也與中國的政策有關,我相信自動化行業還會繼續取得新的發展。
希望森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建波
何建波:去年希望森蘭的增長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是國家供給制改革,一些傳統生產企業已經度過了艱難的時期,現在開始處于比較平穩的快速增長期。第二,是新行業的涌現,軌道交通、電源等新行業的出現,為自動化行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第三,從中國的宏觀環境來看,中國自身的內需非常強大,中國的傳統設備也剛好處在一個需要去升級、調整、實現智能制造的時期,所以巨大的內需拉動了中國自動化市場的增長。
我認為這個內需還會持續很多年,這可能是中國自動化產業的“春風之年”。關于會持續多少年,這當然和國家政策、國際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現在國家比較穩定,“十三五”期間應該也會在經濟方面做很好的調整。所以,我認為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應該還會持續增長。
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行業發展與自動化&智能技術與解決方案副總裁及總經理 彭曉偉
彭曉偉:去年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自動化業務增長將近40%。首先,中國正面臨著工業成本的上升,這讓大家都意識到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要升級換代,也就是說《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已經到了真正落地的時候了。這帶動了自動化產品的增長。可以看出來,自動化元器件的增長,遠遠高于自動化系統的增長。其中傳感器、視覺系統還有機器人的增長很多都超過50%,這都是制造業的迭代升級帶來的。
解讀智能制造的內涵
主持人:如今,智能制造已經成為了實實在在的驅動自動化市場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各位所在的企業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那么經過了這些年,如果請您現在做一個填空題:智能制造=()+(),您會如何填寫?為什么?
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裁 肖維榮
肖維榮:我認為有很多種答案,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答案也不相同,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認為智能制造不是技術問題,我的答案是智能制造=(規劃能力)+(人才),為什么這么說呢?智能制造是個大的題目,首先客戶要明確為什么要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如果給一家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的方案,那么客戶最關注的是什么,是降低成本?是提高效率?還是幫客戶賺錢,這是一個成本效益的問題。作為一家企業來講,如果你面臨這樣一個課題,你的規劃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戰略規劃。即企業把智能制造當作短期戰略行為還是長期的戰略行為。如果是長期的戰略行為,需要從整個公司的架構、團隊、標準化考慮如何去規劃做項目管理;第二,技術規劃。以工業自動化網絡為例,是在現有的基礎上用更多的現場總線還是基于比較有長期生命力的網絡,如OPC UA;第三,企業的技術標準、規范等如何選擇,也都是戰略選擇的問題。
我們再來說說人才,一家企業有沒有能夠面向智能制造長期發展,為公司在智能制造領域帶來成長的人才隊伍?從技術到市場是不是一支高效的隊伍?成本主要通過以下幾個因素體現:(1)研發的效率;(2)總成本問題;(3)人力資源,如今人力資源已不是免費、低成本的,尤其在人才濟濟的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這些城市,人才成本非常高,人力資源是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對于一家企業或者公司來說,一個高效的團隊至關重要。時間、資源也是成本的一種。所以,規劃能力和人才是我的答案。
和利時科技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邵柏慶
邵柏慶:從企業運營管理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智能制造=(創新)+(堅持)。
創新里面,首先是技術創新,和利時之前做自動化控制,但是離散制造中很多的技術要素跟自動化控制有很大不同,僅簡單的控制算法,解決不了用戶的問題,所以在很多既有的技術上面還需要引進合作,以及自主創新來滿足新興技術需要。其次是業務模式的創新,之前和利時做大型裝備的自動化,相對來說它的標準化程度很高,各個企業可以做自己所專長的工作,廠商根據設計規范做好自己的控制系統,以及一些交付和調試工作,之后企業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做離散制造業自動化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合作伙伴跟我們廠家一樣都還需要很多學習的過程,甚至很多方面都還沒有標準,大家沒辦法按照既定標準來判斷這些工作,這時需要業務模式的創新,想辦法在整個鏈條上找到合作伙伴,再整合自身的設計能力、規劃能力等,從而解決問題。第三是管理創新,現在制造企業的員工跟我們之前有很多不一樣,現在不再是讓員工簡單地做控制,工作中涉及OT與IT融合,如果企業團隊里做OT與IT的人一起工作,相互之間還要配合得很好的話,企業在業務模式、管理模式上都要創新。
90年代我們國內有很多自動化企業先后發展起來,到今天已經二十多年了,現在中國的自動化企業能夠勉強交出答卷,在高鐵、核電、火電等主要行業有國產化的能力來與國際大企業競爭。大家談論智能制造大概三五年的時間,絕不可能三五年我們就完成這件事,所以我希望大家不管是做投資、做企業,都希望能夠堅持下來,通過比較沉穩的心態真正把智能制造做好、做透,為推動我們國家的產業升級貢獻力量。
何建波:我認為智能制造=(投入)+(創新)。投入包括很多方面,不僅有資金投入,還包括人才的投入。自動化行業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不僅是非常稀缺的,同時也是需要高投入的。中國自動化行業要向前發展,需要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多投入。
第二點是創新。我所講的創新,是指不管是流程還是離散型的企業,都要根據自己企業所處狀況,結合自己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做我們自己的智能制造,做自己的數字化、信息化。我認為智能制造絕對不是上機器人或者引進一些設備就能解決的問題,它一定是綜合的復雜系統工程,能夠解決企業現在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痛點,這是我們每一個自動化企業都要去思考的問題。所以這些年希望森蘭為了工廠的自動化改造,請了很多專家,包括在德國請的專家,大家研究應該怎么辦?因為我們所在的是一個小批量、多品種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做智能制造?這對于我們來講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不管是出于效率,出于品質、可靠性,還是出于提升企業未來的競爭能力,這道題再難我們也必須往下做。
解讀自動化企業在工業互聯網發展中的作用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是連接工廠全系統、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支撐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請問您們如何理解工業互聯網?在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大勢下,自動化企業將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或者起到怎樣的作用?
姚 峻: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回看我們怎么樣走到今天這一步,過去我們更多的是集中在工廠層級,走到今天智能制造,特別是今天物聯網、互聯網這個階段,主要是有兩大技術幫助我們。第一是計算機芯片的計算能力,速度越來越快,大量的計算能夠在短時期內計算出來。第二是網絡的發展,這促進了信息的傳輸,這個技術真正推動了今天數字化、智能制造的實現,這個技術發展的速度會更快,尤其是網絡的技術。從以后來說,自動化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互聯互通的發展會在底層發生各種變化,所有控制的邏輯或系統與今天相比,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仍舊需要一個控制系統產生數據,然后在控制系統平臺上面把數據整合、分析,然后再傳出去,在上面計算以后再傳回來,以后這個局勢可能會被打破。而最重要被打破的是自動化的人才,互聯互通的時代最主要是OT跟IT要融合在一起,即搞信息化的人和搞自動化的人要融合在一起,自動化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那么自動化的人才一定會跟IT的人才結合在一起,誰結合得更好,誰就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可能性。
如果這些基礎建設都做好了以后,可能真正得天下的是做大數據的人,真正能夠在下一個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可能是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服務。原來我們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自動化,有了自動化相當于為整個工廠安了心臟,有了網絡就有了一個神經系統,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現在要提高生產效率,要依靠數字化、虛擬化雙胞胎的形式才能夠提高效率。自動化不再跟過去一樣是封閉的、在底層的控制系統,而是與信息化、網絡、數據分析等緊密結合的一個產業。我認為自動化未來是非常廣闊的,只有跳出自動化去想,才能收獲更大的創造空間。
彭曉偉:談到工業互聯網,繞不開智能制造。作為消費者來講,希望能夠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要求定制。那么從生產廠商來講,要盡可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這個難度很大。我認為智能制造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把消費到生產端,再到前端供應端都打通,這是智能制造的目的。那么主要通過什么打通,即OT和IT的融合,從主干上來講就是工業互聯網。沒有工業互聯網實現不了智能制造。菲尼克斯是做自動化出身的,我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自動化企業我們能做什么,從公司角度來講,我們一直在轉型,力爭把一個自動化的供應商逐漸往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我們現在在這方面做大量工作。另外我們是一家德國企業,德國以工匠精神著稱,我們希望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所以在工業互聯網的年代,我們在產品上做了很大的轉變。在去年的漢諾威博覽會上,菲尼克斯電氣推出了PLCnext概念,即下一代PLC。那么下一代PLC我們來做什么呢,主要兩個方面:首先在硬件上順應工業互聯網概念,對所有的通訊協議全部開放。Profinet、modbus這些都可以無縫連接到硬件上。另外在軟件上,我們推出了完全開放的軟件平臺,能兼容目前市場上所有的高級軟硬件,我們希望通過這一代產品,通過硬件、軟件完全的開放系統,對應互聯網的開放系統,甚至可以直接連接到云端。
作為一個自動化廠商應該做什么,我覺得應該把我們該做的事,也就是自動化產品融合到當前的潮流里面去。實現智能制造首先要實現自動化,在自動化基礎上要實現數字化,沒有自動化、數字化談智能制造、談工業互聯網一點意義都沒有。
邵柏慶:我認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工業互聯網怎么認識,二是企業做了什么。
在我看來工業互聯網沒有什么特別新的內容,首先它提升了通訊的能力。高速的通訊技術解決了互聯互通和信息孤島的一些問題。其次我認為是數據問題。以前數據在下面傳不上來,而且看不見,現在高速通信的情況下,數據都上來了,企業各個層級的管理者都可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那么信息孤島就不存在了,信息管理的理念完全顛覆了以前的一層一層的管理,所以通過這個數據實現企業管理的數據雙胞胎以后,大幅度解放了企業管理的壓力,而且可以簡化很多管理的中間層,企業的管理的效率、質量都得到提升。所以工業互聯網最終影響了企業的運營管理、運營效率。此外,工業互聯網與一般互聯網相比更強調安全性,所以DCS在工業應用的時候為什么強調工業這兩個字,那就是強調工業安全。在工業領域,所有新的技術首先要驗證安全,所有的線上控制保證安全正常運行,防止重大事故發生。那么在后續引進這些互聯網技術的時候,要加個工業。當它的技術體系、通訊技術、數據存儲、數據保護等,要保證工業安全,在這個基礎上工業企業才敢用。
最近我向和利時集團提出來,整個和利時在既有自動控制應用基礎上,在內部管理和業務上,我們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一是企業管理數字化轉型,企業要輕量運行的話,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解決很多管理問題。二是我們既有的業務和新型業務進行數字化升級,包括軌道交通、流程行業以及現在在做的離散行業自動化。從去年開始提出來,到現在也是半年多了,我們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和利時提出來做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操作系統平臺等的技術白皮書,我認為白皮書不是企業的秘密,是和利時作為行業領先者提出的一些對工業、對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技術白皮書,希望引導大家理解智能制造,有更多的企業共同來編制這些技術標準、產品標準、互聯互通標準、項目實施標準,項目驗收標準等,從而來指導所有相關企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二是和利時既有的業務不管是軌道交通、流程行業、智能制造、工業園區的建設等,必須在有技術白皮書的基礎上把業務白皮書想清楚,如電力方面,3~5年后的電廠是什么樣的,現在描繪出來,包括生產控制、生產管理等,通過我們3~5年的努力,實現智能電廠的建設。再往下是企業管理模式上的創新,做這些事情不是和利時一家企業能做的,在技術層面,從機械的自動化、電控、大數據的采集和管理、生產管理MES,包括數據的互聯網到上面頂層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可能不是一家企業能完成的。所以和利時也做了一些嘗試,去年參股有互聯網技術積累的公司,引領它從IT往工業方向發展,形成工業互聯網的思想,再用于我們自己的一個國家智能制造樣板工程——和利時自己電子車間的智能制造,用我們的技術完全替換掉國外產品,并沒有問題,而且園區和電廠的應用,包括和利時自己車間、硬件生產車間的應用,一點問題都沒有,說明我們自己的企業實現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是能夠滿足工業級現場的應用要求的。
我們和利時十年以前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互聯網。第二件是大數據。第三件是智慧城市,所以和利時今天做這些工作,有之前的經驗支持,只不過在智能制造這個產業新的發展的時候還有很多是和利時欠缺的。所以我們也在醞釀和利時要在智能制造這個領域集合整個和利時的能力,集中力量干大事,成立一個大的智能集團的業務版塊,我們希望能整合內外部資源,共同加大投入把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平臺開發做好。和利時做這個平臺,我們自己的很多產業就可以用,和利時有高鐵和地鐵,有過程自動化,包括電廠、石化化工,還有離散制造,我們和很多大企業,合資公司,推廣電子制造業的智能化,我們還有醫藥健康的產業,我希望所有這些合作的企業都能用我們的互聯網平臺來提升既有產業的自動化水平,同時把我們的平臺打造得更健康、實用,希望將來可以開放給很多的同行、大企業集團,包括與地方政府合作,把打造好的平臺用于細分行業里面的專業應用,共同去定制一個行業解決方案。這是和利時下一步要做的事,希望得到大家支持。
肖維榮:在去年的紐倫堡SPS展會上,貝加萊在一面展墻上展出了應用OPC UA TSN實時的工業網絡,其中200個I/O站、5個高清攝像頭、1臺工控機,整個系統依靠一條OPC UA TSN進行連接,達到的循環周期是100微秒。從這個例子可以體會到IT與OT已緊密融合,這預示著未來企業的服務器將會做自動化的工作。如果說這個企業里面IT服務器是最可靠的,用它來做控制網絡的主站,做CPU,做到分時來為整個工廠提供自動化運算的資源,這是可能的,也就是說我們自動化面臨這個挑戰。分布式網絡,就是從集中式到分布式到大的網絡,可是在分布式網絡里面,在某些領域里它又實現了一個網絡拓撲的靈活性。隨著網絡速度的加快,客戶將可以在分布式控制和集中控制之間轉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所以說IT將給自動化帶來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未來自動化硬件的流通性將會越來越強,軟件將會越來越值錢。
貝加萊在自動化領域將來的方向是研究打造行業方案,希望每個行業都有貝加萊的行業解決方案,然后把行業化、自動化的軟件變成模塊化,由客戶自動地按照自身需求去創建自己的個性化方案。這也是現在智能制造時代的需求。其次在產品技術上,貝加萊在研發如直線電機電驅柔性生產線——SuperTrak,它不僅改變和顛覆了現在的傳統生產線模式,而且給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和平臺,這是貝加萊未來在創新和自動化方案方面要走的方向。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8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