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占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在吉林調研時的講話》
學習札記
高端裝備制造是大國重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依賴于高端裝備制造的水平。無論大飛機、發動機、新能源、生物醫療、新材料、海洋工程,還是約束核聚變、對地觀測、空間站等戰略性產業及國家尖端科技,沒有自己的高端制造,就只能亦步亦趨地跟隨發展、受制于人。實現中國制造由大變強,我們必須走技術自主、結構合理、高端裝備制造領先的大國制造之路。
在科技計劃協同方面,國家科技計劃應以標準、基礎研究為先,重視產業化共性技術,以創新思想、發明專利為評審依據。在產學研協同方面,企業應成為投資研發、應用成果、集成創新的主體。在金融與科技、產業協同方面,應改善制造業的資金環境。目前我國制造業利潤率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這樣的資金環境不利于制造業發展。如何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加強金融對創新的支持,這是“中國制造2025”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在人才協同方面,應建立科學的學科評估標準,引導創新與工程能力培養。
——盧秉恒
盧秉恒,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增材制造(3D打印)、數控裝備與智能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融會貫通
當今世界,現代科技正在催生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技術和制造體系發生巨大變革,高端裝備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競爭的焦點。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已具備由大到強的轉變條件。高鐵名片以及其他裝備制造領域的“搶手貨”日益增多,這些成功經驗無不表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已初步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高端裝備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產品和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領軍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未來,在堅持自主創新為主的道路上,我國高端制造業必須走向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更高端,大力強化自主創新,推進智能制造、精確制造、極端制造、綠色制造四位一體,通過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走國產化與自主化復合、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之路。要不斷提升基礎配套能力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能力,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裝備制造業平穩協調健康發展。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