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屬于科技服務業,作為服務業的一種,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是運營團隊應該關注的重點。國內孵化器經歷了一輪雙創熱潮后,數量出現了飛躍,服務能力是否有提升和進步?
近日走訪廣州、深圳孵化器發現,在經歷過基礎和商業服務階段之后,如今,雙創企業更為關注的是,孵化器能否提供專業服務,為企業注入專業資源。
在聯想之星星云加速器CEO楊海濤看來,這符合孵化器發展規律。國內孵化器服務可總結為基礎服務、商業服務和專業服務三個層次,總體來看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未來,孵化器行業應該按照服務業的路徑整體發展,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補足專業服務。
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副總經理劉青則認為,要提供專業服務,成為專業型孵化器,最要的還是理念的堅持與調整。
從基礎服務到專業服務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國內孵化器首次突破1000家后,孵化器同比增長速度直線上升:2012年同比增長16.5%,2015年同比增長則達到44%。
2012年可謂是國內孵化器迅速增長的分水嶺。作為在這一年重新進入孵化器圈子的劉青,起初也有困惑。“真正的孵化器就是燒錢的;要不就是做房東,類似商業地產,孵化器只是一個華麗的外衣。”劉青坦言過往孵化器的現狀。
何為真正的孵化器?楊海濤認為,孵化器所屬的行業被稱為“科技服務業”,本質上是服務業的一種。業內對地產物業主體運營的孵化器詬病較多,主要原因是,如果其目的僅是收取房租賺錢,那就根本談不上其他服務。而對于以賺取科技企業成長的長期收益為目的的孵化器來說,基礎的物業服務和增值服務都要重視和提升,按照服務對象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目前,國內孵化器的服務體系可以總結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服務,即辦公空間、物業管理服務,是每個孵化器都提供的基礎性功能;二是綜合商業服務,包括企業注冊、政策申報、投資對接、管理咨詢、交流活動等,這部分服務許多孵化器都有提供,不過因為各自資源能力不同,在服務水平上各有側重;三是專業服務,主要由專業技術孵化器提供,圍繞某一特定技術領域提供的專業服務支持,比如配套生產設備、專業實驗室、專業供應鏈、垂直領域專家培訓等,門檻較高,需要孵化器專門投入或者有相應的資源積累。
商務服務需新模式
企業如何評價這些服務?采訪中,多位廣州創業者表達了對所在孵化器基礎條件的意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關心租金價格高低,創業者對于支付方式也很敏感。由于創業早期資金緊張,也非常需要流動資金,創業者一般不希望一次性支付全額租金,所以有些企業主營的孵化器探索出的金融分期付等模式,以及政府孵化器提供的獎勵減補等方式更受歡迎。此外,物業基礎條件也經常成為創業團隊的“槽點”,出現所在孵化器空間結構不合理、車位難求、網速很差、保潔不佳等基礎體驗問題。他們更多地強調,在討論孵化器提供增值服務之前,先要把基礎服務做好。
相比之下,有些孵化器已走出基礎服務階段,開始提供商業服務。商業服務也正是上一輪創業投融資火熱時,孵化器最喜歡用來打的一塊招牌,在許多孵化器的宣傳材料中,能夠對接多少家資本、舉辦過多少場路演活動往往被著重標出。再加上企業注冊、政策申報等,成為當前孵化器主打的服務板塊。
不過在火熱過后,經過實踐檢驗,商業服務中似乎有很多并不能對科技企業孵化真正產生幫助,有些在運營上也碰到問題,漸漸遇冷。此外,隨著近兩年所謂的“資本寒冬”,風投機構對創業項目的投資趨向理性,市場不再需要那么多且頻繁的創投對接服務。另一方面,專門從事創投對接、政策對接等服務的企業越來越多,孵化器在服務質量、價格上往往并沒有優勢,創業者也因此更傾向于找外部專業公司合作。
從上述種種表現來看,孵化器最終要拼專業服務,才能贏得初創企業青睞。
專業服務要拼“軟件”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的孵化器大軍中,最容易跟著市場需求調整的專業型孵化器,應該是投資主體為民營企業的孵化器。資料顯示,星云加速器自2015年開業至今,3年內在北京、深圳、武漢、杭州等8城市運營了10個中心實體,共服務超過300個初創項目。300個項目中有85%的項目拿到投資。
據介紹,目前星云加速器的專業服務主要分為兩塊:一是“軟件”,主要是創業培訓,其資源和經驗繼承自聯想之星,擁有較長時間的積累。二是“硬件”,即供應鏈服務,被視為星云加速器開業之后的核心。2015年11月,星云加速器投入數百萬元在孵化器內自建了“原型云工廠”和一個硬件實驗室,可以為項目提供小批量加工服務,希望項目能在孵化器內完成從方案到量產的試驗調整過程。
在星云加速器孵化畢業的某企業CEO方先洋認為,星云加速器將供應鏈服務能力作為核心有待斟酌。“孵化器畢竟不是行業公司,在專業性上沒法比,價格也沒有優勢。”他介紹,項目在星云加速器孵化時獲得的幫助主要來自軟件服務,包括及時的行業資訊,以及與業內專家交流討論項目產品方向等,均對項目早期的發展定位與起步產生實際效果。在他看來,對于孵化早期項目來說,孵化器服務的本質是孵化一個團隊,而不是孵化一個產品。孵化器應該首先幫助創業者梳理創業動力和目的,其次幫助梳理其掌握的資源匹配度,最后再導入一些資源加速發展。因此,做好資訊、培訓、交流等軟件服務更為重要。
為在孵企業注入資源,華南新材料創新園有先天優勢。劉青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專業型孵化器,需要依托一個專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因為它有資源。“做專業領域,沒有專業背景是不行的。”
劉青解釋,起初團隊尋找客戶時考慮到,對外打廣告不如近水樓臺先登月。華南新材料創新園依托的金發科技,本身就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初期助推華南新材料創新園成長的“血液”,主要來自金發科技上下游的企業,“企業品牌和技術資源在這,這些客戶知根知底,容易引入資源。”
孵化器一方面追求專業,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解決填飽肚子的問題。身為國家級孵化器的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已走過5年,企業入駐率已達到100%,園區內共有千人計劃專家20名,而其所在的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總計83名,占比達24%,可謂是高級人才集聚地。成績之下,孵化器成長時經歷過怎樣的痛點?
劉青介紹,在入駐率未超過30%時,這個平衡點就是入駐率。一旦超過這個入駐率,就一定要對引入項目有更大要求。近年來,也有一些世界500強、國內外知名企業考察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后,希望在此成立華南分公司,但她并不感冒。雖然從收入來看,大公司來了,租金有保障,但從一個園區的生態系統發展來看,這些公司只是把一些銷售運營團隊引入進來,并非公司的技術核心團隊。
最近,有創投來到園區,希望劉青推薦一些好的電子信息企業。“我開始還有點抗拒。”后來她被同事的一番話扭轉了觀點,“同事說,既然我們談了這么久都談不攏,就不應該阻止人家尋求成長的機會。”這給了劉青啟示,孵化器是要做挖渠人,盡量給在孵企業提供四通八達的信息和資源渠道。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