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對科研誠信制度體系實化、細化。其中,《意見》提到要著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誠信建設新格局。在后學院科學時代,要建設這一新格局,一方面要著力加強制度建設,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凸顯科學共同體在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主體作用。
現代科學經過約300年的發展,在最近幾十年內,正在從學院科學轉入后學院科學的時代,或者說從精英的科學轉變為大眾的科學。從前,科學研究主要是精英的事業、個人的創造性活動;現在,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國家的事業、集體性的活動。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學院科學時代形成的科學規范的約束力似乎有所衰退,變得不合時宜,科研誠信成為國際科技界面臨著的日益嚴峻的問題。
面對科研誠信危機,首先要做的必然是加強制度建設。三四十年來,美英德日等科技先進國家出臺了多種關于科學道德、科研誠信的制度性文件。雖然我國遭遇科研誠信的危機幾乎與西方科技發達國家同步,但相關制度建設只是在近10多年才提到議事日程。2006年11月,科技部以部令形式發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2009年,科技部聯合多個有關部門和單位發布了《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中科院還發布了《科學理念的宣言》和《關于加強科研行為規范建設的意見》,等等。
然而,上述一系列措施并沒有阻止我國科研誠信滑坡的趨勢。尤其是近4年來,中國科學家的數百篇論文遭國際學術期刊撤稿,創國際期刊撤稿的多項紀錄,嚴重損害了中國科學的形象。至于國內刊物充斥的大量垃圾論文,更是見怪不怪了。還有在各種評審、科技獎勵中的幕后活動,包括中國特色的人情社會習以為常的交易,無所不在的權力滲透在科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而導致的種種失范,實際上都觸碰到了法治社會建設的底線。
面對日益嚴峻的科研誠信現實,中辦、國辦不久前出臺了《意見》。比較2009年的《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文件在權威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大為提高,為當前建設科學規范、激勵有效、懲處有力的科研誠信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鑒于以往的經驗,這一新政的效果如何還有賴于其能否得到嚴格執行,以及相關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包括科技界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科學共同體作用的加強。
從中外科技事業發展的對比來看,我國現代科技事業只有約一百年的歷史,學院科學的傳統特別薄弱,功利主義的科學觀極其盛行,學院科學時代形成的科學規范并沒有深入人心,科學共同體在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主體作用仍有待加強。
一般說來,各國政府出臺的有關政策往往只是保障科研誠信的底線,科學共同體的有關規則要求更高。而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科學共同體往往表現為行政權力的附庸,其本身的治理現代化改革還沒有完成。
當前迫切需要推進和深化科技社團改革和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首先要明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邊界,減少行政干預,推進科技社團的自治建設,明確其主體責任,從而釋放活力,激發動力,加強自律。其次要切實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真正解決行政權力獨大的問題,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還要解放思想、廣開言路,為普通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發聲平臺,擴大負責任的學術監督的渠道。我們熱切期盼,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科學共同體在我國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