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中科院這么大,有這么多優秀的科學大師。”7 月26 日,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結業禮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行,來自香港的22 名大學生,分別在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計算所和中科院軟件所完成了6 周的實習生活,并由此發出感嘆。實習時光雖然短暫,細細品味意猶未盡,一些香港大學生透露了希望來中科院深造和工作的意愿。“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如果香港學生有需求,我可以向國科大反映,建議參照留學生管理,設置獎學金,直接面試錄取。”中科院自動化所副所長劉成林給香港大學生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沒想到中科院這么大,有這么多優秀的科學大師。”7月26日,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結業禮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行,來自香港的22名大學生,分別在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計算所和中科院軟件所完成了6周的實習生活,并由此發出感嘆。
實習時光雖然短暫,細細品味意猶未盡,一些香港大學生透露了希望來中科院深造和工作的意愿。“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政策,如果香港學生有需求,我可以向國科大反映,建議參照留學生管理,設置獎學金,直接面試錄取。”中科院自動化所副所長劉成林給香港大學生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感受科學大院的魅力
中科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秘書長、自動化所科普辦公室主任張冬梅介紹,智能科普聯盟經過7個多月的籌備,促使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落地。
據悉,這是香港大學生第一次走入中科院,實習領域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5大前沿研究方向,來自聯盟的3家科研單位派出18人組成導師隊伍,實習課程設置了實踐、講座、拓展、參觀等內容。
中科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是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領導的公益性社會團體,聯盟的目標是統籌整合中科院內從事智能科學相關院所的科普資源,共同打造科學傳播平臺,牽頭發起單位是自動化所。
劉成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內地與香港的學術交流頻繁,這次香港大學生走進中科院實習交流意義特殊,旨在為香港大學生提供零距離接觸最前沿智能科學的機會,使其進一步加深對內地科技發展的理解和認識。
其間,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陳浩然一行到訪中科院,并看望了6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實習生。陳浩然希望學生把握機會、開拓視野,珍惜寶貴的實習機會,努力裝備自己,并將從中科院感受到的理念帶入今后的學習及工作中,“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與計算機科學專業大三學生聶麟驍曾在上海財經大學交換學習一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是我第一次來北京,也是第一次到中科院實習,北京的天氣和上海不一樣,中科院也比大學大得多,遺憾的是實習時間有點短。”
聆聽大師的報告
6月26日,香港大學生在自動化所偶遇譚鐵牛院士,爭相上前拍照合影,譚鐵牛也親切地與香港大學生進行了交流,并希望他們多赴內地學習交流,加深對國情的了解。
7月6日,由中科院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聯盟組織的“科學家俱樂部——‘中科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第一場學術講座在自動化所舉行。自動化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為香港大學生及中科院配對學生作了一場人工智能專題報告。
王飛躍從愛國、做人、作研究的角度向學生們傳達了書本之外的人生哲理:“只有民族強大了,個人的社會地位才會提高,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報告在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之外,也讓他們了解到當今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方向。王飛躍還向學生們介紹了自己平行智能的學術思想,并提出:“所謂大國,不可彎道超車,必須創立新的直道,換道平行超車。”
盡管一些大三大四的香港大學生尚未進入研究領域,他們還是從王飛躍的報告中受到鼓勵,體會到在研究上要具有敢于思考、敢于開拓、勇于戰勝困難的決心。
7月12日,“科學家俱樂部——‘中科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第二場學術講座在老地方如期舉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蔡榮根院士為香港大學生和配對的中科院學生作了題為《廣義相對論、黑洞和引力波》的專題報告。
“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引力如何量子化?什么是暗物質、暗能量?……”蔡榮根以自然界基本的科學問題引入,為學生們開啟了一扇了解廣義相對論這一深奧問題的大門,從相對論到黑洞融合,再到2016年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他先后介紹了相對論和引力波的最新研究。
在提問環節,主持人劉成林率先拋磚引玉:“如果未來人類移民火星,大概需要多少年呢?是不是一輩子都到不了呢?”隨后現場的同學圍繞“前沿科學技術對未來生活的影響”“理論物理能否與人工智能結合”等內容向院士進行了提問。
這般近距離地直面頂尖科學家,聆聽大師的報告和教誨,讓香港大學生再次感受到了中科院濃厚的學術氛圍。
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陸冰溢在軟件所進行大數據的實習工作,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馬上就要成為一名中學老師,這段實習經歷讓我了解到中科院的教育理念,希望未來我的學生也可以到中科院來學習交流。”
帶走滿滿的收獲
在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兆翔課題組,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的學生李嘉超利用深度學習模型預測股票趨勢,準確率逾70%。
在自動化所智能制造技術與系統研究中心湯淑明課題組,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梁景晉、聯合書院的賴健明兩位學生,在團隊老師指導下設計制作了智能風扇——“小白”,并嵌入語音控制和智能對話的功能。
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雷,是香港實習生導師,他發現香港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香港中文大學數學專業的霍熙量對深度學習感興趣,劉雷指導他熟悉Linux環境,學習GPU CUDA編程以及使用深度學習編程框架TensorFlow,“這些都是他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僅僅用了兩周時間就已經很好地掌握了”。
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資訊系統大三學生陳佩琴在軟件所人機交互實驗室實習,工作是做一款面向老人的普通話教學手機App,她負責用戶界面設計。“雖然之前接觸過這方面的工作,但真正上手還是第一次,感謝導師和前輩們的指導,我設計的用戶界面即將進入測試階段。”
離別在即,咖啡外賣、共享單車、實習導師、院士專家、前沿科學……這6周的實習工作生活對香港大學生們來說將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他們不僅從中科院帶走了滿滿的收獲,還留下了一份未來再相遇的期待。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