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一臉嚴肅和堅毅,眉眼間毫不掩飾曾經歷的風霜——劉強東,一位在苦日子里成長,在新時代里進步,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大潮中摸爬滾打的“弄潮兒”。
是改革開放,讓這位來自蘇北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走進名校殿堂,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是改革開放,讓他有機會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從1998年中關村4平方米的柜臺起家,到如今把京東發展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互聯網企業,劉強東感慨地說:“京東和我本人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我愿意繼續為改革開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出去改變命運
1974年,劉強東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蘇北農村家庭,物資匱乏是那個年代的普遍現象。作為跟著外婆生活的留守兒童,5歲的劉強東就要照顧3歲的妹妹,做飯、割草、挑水什么都干。“小時候,家里難得有了水果,外婆會為了送一個梨給我,來回走十幾公里,再坐車趕30公里路到我住宿的學校。”談及自己的外婆,劉強東變得柔軟起來。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各地,在全村人都沒有發家致富的概念時,父親扔下鐵飯碗,借了2000塊錢買了一條小船,第一個出村駛船創業。幾年后,家里的日子便紅火起來,我這個一年也吃不上兩頓豬肉的蘇北娃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看到了整整15斤豬肉,第一次穿上了城里孩子才有的西服……如今回想起來,那應該是我們那個小家庭直接受益于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父母的創業也為我今后的人生選擇埋下了種子。”劉強東說。
1986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首次把免費的義務教育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這讓包括劉強東在內的許多貧困少年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打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
“不讀書的人生沒有前途。”時至今日,劉強東仍如此諄諄告誡自己周圍的孩子。他還經常邀請他資助的貧困學生一起來北京過夏令營,好讓孩子們開開眼界。
是什么讓劉強東堅定了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這源于一段他離家出走的經歷。1989年夏天,父親本來答應劉強東只要考上宿遷中學就帶他到上海看看,結果卻食言了。劉強東非常失望,于是揣著50元第一次走出了宿遷。在一個人的旅行中,他去了南京、九江,第一次看到了燈火輝煌的高樓大廈,第一次吃到了“人間美味”方便面,第一次坐著輪船溯江而上。
在船頭,看著滾滾長江,“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句涌上了劉強東的心頭,他突然間明白,生命就像江水,流走就不會再回來,不能碌碌一生。他在船上寫下了兩句話:“愿做出海蛟龍,不做南河刀鰍。”
這次獨自旅行激勵了劉強東后來奮發學習,并最終于1992年走進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校門,開啟了他北上求學之路。
回憶起這段經歷,今天的劉強東有了更深的體會,過去中國對世界充滿好奇,想知道外國的城市是什么樣,外國的企業如何發展。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世界好奇已轉變為世界對中國好奇。“就好像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時,城市間差距很大,我小時候第一次去南京,看到霓虹燈處處閃爍,就覺得南京怎么這么繁華。但是今天在南京生活的人到了北京就不會有那么大的差異感。”劉強東說。
行正路帶來成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這一提法被明確寫入了憲法,民營經濟自此更加蓬勃發展、欣欣向榮。
那時候,中國有三個地方最具創業活力,分別是珠江三角洲、溫州和中關村。其中,珠江三角洲和溫州主打外貿和加工廠,而中關村則成為IT和互聯網創業的中心。
1998年,在劉強東的再三詢問下,母親才在電話那頭哽咽著告訴他家里的船沉了。聽聞父母一大把年紀還要借錢繼續辛苦跑船,劉強東堅定了創業的想法。他辭去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帶著自己積攢的12000元,在中關村租下了一個4平方米的攤位,創辦了京東的前身——京東多媒體。
事實上,1998年,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20年。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之后,人們的思想進一步得到解放,“下海”成為潮流。那段時間,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終于抓住了世界的新浪潮——互聯網。以中關村為核心,搜狐、新浪、網易、百度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那時,劉強東的京東多媒體還是典型的線下生意,從最初售賣婚紗影樓視頻編輯的硬件和系統,到后期轉而售賣光磁產品、刻錄機、光盤等,走的都是柜臺賣貨的路子。彼時,整個中關村大大小小的電腦產品賣場基本做的都是線下生意,要從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挑選出滿意的正品,消費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眼光和議價能力。
而從1998年創業的第一天起,劉強東就堅持賣正品,為客戶開發票、足額交稅。京東“正道成功”的理念像一顆種子,從創業開始就深深地扎根了。
“開發票是一種宣示,是告訴顧客我賣的是正品。我記得當時有一次,工商局來我這查了三天,沒有查到任何逃稅和假貨問題,這讓我的底氣更足了。”劉強東回憶說。
那時很多同行賣假光盤,仿制非常簡單,利潤卻比賣正品多幾倍甚至十幾倍。開始時京東多媒體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但是時間久了,客戶口口相傳,都知道中關村有個柜臺不賣假貨,回頭客越來越多,公司越做越大,從一個攤位變成了12個柜臺。
誠信經營使得公司越做越大,這讓劉強東更加堅定做一個守法、誠信的企業。在京東內網,反腐公告一直都放在最頂端的顯眼位置。一條條制度、一個個案例不僅對內通報,也對公眾發布。京東制定了《京東集團反腐敗條例》,員工入職要簽署反腐敗承諾書,設立1000萬元反腐獎勵專項基金……多年來,京東的反腐工作與黨和國家正風反腐、建設廉潔政治的大勢同向而行。正如劉強東所言,黨和國家的“大目標”,需要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才能實現。企業的興旺,也需要大環境的支持和良好社會風氣的滋養。“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走正路、做好人,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創造美好的生活。”劉強東說。
轉型升級正當時
就在創業者們前仆后繼涌向互聯網產業,電子商務悄然興起之時,京東多媒體卻仍在實體零售市場上埋頭苦干。如今,劉強東坦承,京東轉型做電商的時間已經很晚了,比主要競爭對手晚了7年。
1999年,當當和易趣成立,馬云的“阿里巴巴”B2B電商公司也悄然誕生,次年卓越網創立。2001年,新蛋網進入中國,并迅速成為電子數碼產品的首選網站。此時,劉強東還在研究庫存和采購。直到2003年“非典”的到來,才促使他提前走上了電商之路。
那時,北京街上沒幾個人,柜臺產品賣不出去,京東多媒體21天就虧了800多萬元,公司賬面上的資金只剩下兩三千萬元。12個柜臺全部關閉,員工們坐在辦公室里討論怎么辦。有一個同事說,既然大家現在不敢出門交易,那就通過互聯網交易吧。于是,京東多媒體在網上到處發帖子推銷光盤。當時有一個網絡論壇的版主留言說,京東多媒體是他認識的唯一一家不賣假光盤的公司,并為其帶來了第一筆網上團購訂單,京東由此邁出了線上零售的第一步。
從團購做起,2003年京東多媒體做到了9000萬元的銷售額,公司業績一片向好。但這次,劉強東卻不再像從前一樣只顧埋頭苦干,他要轉型做純線上的電商,許多員工表示很不理解。
“京東創業史上第一個關鍵節點就是2004年決定轉型做電商,這是一個決定了京東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雖然我們起步已經晚了,但我們一直要做一個獨特的京東,不像任何人,所以才會在無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就我們今天的市場地位。”劉強東說。
2004年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站正式上線,從此開始在電子商務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經歷了2000年到2002年的互聯網泡沫后,一批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真正站穩了腳跟,并創造了后來的奇跡。而這一次,劉強東趕上了,并且正是時候。
對京東來說,另一個關鍵階段莫過于2007年決定自建物流。那時劉強東發現全年72%的客戶投訴都是來自于物流,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物流行業都面臨著低效運行、服務意識差的問題。
如今京東有口皆碑的物流服務已成為顧客選擇京東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建物流也成為京東擊敗各個競爭對手的利器,但回頭去看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莫大的勇氣。劉強東回憶說:“當時,我提出自建物流,投資人讓我先做個預算,結果一看需要10億美元,投資人都要哭了。”
如果不是這個決定,京東可能早就盈利了,因為電子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不需要投入太多配送隊伍,而自建倉配一體的物流體系花費巨大。然而在劉強東的堅持下,從北京小范圍試點開始,通過多年來在物流上的投入,京東物流在全國范圍內擁有超過500個大型倉庫,運營了14個大型智能化物流中心“亞洲一號”,物流基礎設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自營配送服務覆蓋了全國99%的人口,90%以上的訂單24小時送達,57%的訂單能夠在12個小時內送達。
目前,京東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達達)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我們成功地打造了一個強有力的B2C物流體系,并成功地將物流成本(對比社會化物流)降低了50%以上,流通效率(對比社會化流通)提升了70%以上。未來,京東物流會持續將過去十余年積累的基礎設施、管理經驗、專業技術向社會全面開放,成為社會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劉強東說。
戰略發展隨大勢
2014年5月22日,劉強東興奮地按下了敲鐘按鈕,宣告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當天市值達286億美元。劉強東在當晚的酒會上笑稱自己花了20年,從宿遷到了北京。又花了20年,從北京到了紐約。而下一個20年,希望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京東的客戶和合作伙伴。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造”正在穩步向“中國創造”“中國質造”邁進。創新驅動、服務供應、品質管控成為中國品牌發展的“新要素”;品質、技術、口碑成為消費端的“新常量”;大數據營銷、消費場景、IP概念成為中國品牌創新的“新技能”。
劉強東敏銳地把握到這一變化。比如,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時代,生產商生產什么,消費者就只能買什么,處于被動的地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深入應用,個性化定制、反向定制正在成為一種潮流。京東有豐富的用戶數據,知道用戶在用什么、想用什么、哪類產品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根據京東的用戶消費行為數據,可以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高度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中國已進入了擴大開放的新時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中國品牌正在走出國門,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兩年前我們以物流為載體開始了在東南亞地區的布局,今年我們也將繼續開拓歐美和其他市場,將中國模式反向拓展到海外,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中國制造通全球、全球商品通中國。”劉強東說。
基于這些背景,京東正在加速轉型成為零售基礎設施服務的提供商——通過對未來零售基礎設施的搭建,提供融合電商、物流、技術、金融、保險的供應鏈服務,提升整個零售環節的效率和體驗,為社會和國家的經濟增長,為億萬用戶的美好生活貢獻力量。
正如劉強東所言,京東的戰略布局,在微觀上,是根據行業大勢和業務判斷來謀劃的;但在宏觀上,一定是跟隨國家的大政方針來調整的。京東一直以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最大價值為己任,任何的戰略布局,都是為了給用戶帶來更大的便利,為行業和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中關村賣電子商品的小柜臺起家,從線下業務轉戰線上,到今天又把線上和線下不斷融合創新;從售賣單一3C產品到做成全品類的電商平臺,到如今轉型成為零售基礎設施服務的提供商。這每一次的戰略抉擇背后,我們都可以看到時代大勢的印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相信不僅是京東,所有的中國企業都是這樣,受益于改革開放,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調整自己這艘小船的前進方向,跟隨國家這艘巨輪一起不斷破浪前行。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