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互聯網的“魔力”,幾乎每個人都有深切感觸。近年來,我們的生活不斷被互聯網“改造”,電商、外賣、短視頻、移動支付……一個個服務、消費、社交等領域的創新便捷了生活,拓展了空間。
毋庸置疑,繼社交網絡之后,代表著企業、產業互聯網化的數字網絡正成為新的風口,由此生發的數字經濟正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所謂“數字經濟”,是指在一個經濟系統中,數字技術被廣泛使用并由此帶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的根本變化。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提高經濟發展效率,有效激活發展潛能,拉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一個APP讓員工完成原來只能在固定場景做的工作,一份生產數據可替代設備抵押作為銀行授信貸款依據……本月初舉行的2018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峰會上發生的一幕幕,成為工業互聯網催動制造業走向“智造”業的生動注腳。
研究表明,數字經濟正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發展越好的地區,其實體經濟發展程度也相應越高。事實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為各個領域帶來了顛覆性變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誰先掌握了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并實現產業化、規模化,誰就將贏得先機。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即資產,數字即機遇。然而,新時代的數字經濟既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首先,“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存在。在我國,這種情況既包括基礎設施接入層面的鴻溝,也包括數字素養方面的鴻溝。其次,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安全威脅也日益增多。專家估計,每年各種網絡犯罪、黑客攻擊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4000億美元。再次,數字經濟領域法律法規的建設滯后于實踐。譬如,數據產權由誰所有?由誰管?怎么管?此類問題,目前國內外沒有統一的制度標準。
作為網絡大國,中國始終勇于承擔時代使命,積極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平臺,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同時,中國也和國際社會一起積極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努力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從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至今,尊重網絡主權,維護網絡安全,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都是中國堅定不移的主張。
連續舉辦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與會國家政府和跨國公司越來越多、所談事宜越來越深入、所得共識越來越廣泛……這些現象無不說明,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中國正在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我國數字經濟自身的發展及其對其他經濟部門的輻射帶動作用均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僅2017年,數字經濟總量就達27.2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2.9%。正如習主席所指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
還須看到,全球經濟正面臨深刻變化,網絡空間的互聯網碎片化威脅日益嚴重。在此情況下,作為網絡賦能發展的重要途徑,數字經濟為網絡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一方面要尋找并加強新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核心技術的投入,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重大戰略布局奠定發展基礎。只有這樣,數字經濟帶來的互聯網之光才能點亮生活、照亮未來……
新技術,拓展未來發展空間
無需土壤,幾臺水箱和一瓶營養液即可打造“家庭農場”;手掌大小的機器人也有“洪荒之力”,輕松搬運“龐然大物”;與30多種語言實時互譯,人工智能讓你輕松追逐“詩和遠方”……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帶來的變革遠大于過去任何時期。
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工程材料、計算機、生命科學等全球機器人基礎與前沿技術正迅猛發展,大量學科相互交融促進,人機協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結構等成為技術創新趨勢。近年來,我國傳統機器人用戶企業紛紛通過自主研發、投資并購等手段介入機器人行業,并通過綜合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智能服務機器人,涌現出一大批創新創業型企業。
配備了實時感溫設備的滅火機器人,可由消防隊員在3公里外遙控進入高危易爆火場;具有鯊魚的外形及視覺傳感器、聲吶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的水下仿生機器人,能承擔海洋測繪、海岸線地圖掃描、水下科考等任務;網絡雕刻機器人運用全新的服務模式,讓“智慧工廠”直接服務用戶……當今世界,快速的創新、應用和迭代不僅催生出新的市場,也重塑著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格局。以人工智能為例,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在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等領域走在世界前沿,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沒有核心技術,就只能受制于人。”業界普遍認為,抓住信息技術,就是抓住競爭力和話語權。在一次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提出,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事實上,工信部正加快引導高端裝備、精密儀器等先進制造業重大生產力布局,讓創新成果加速落實到產業中。
環顧當下,大數據讓個性化生產更加高效,工業互聯網緩解了庫存壓力,共享制造降低成本……告別傳統制造邏輯,產業鏈之間的布局與銜接也愈加多元,信息技術與制造的結合正改變現有生產方式,必將大大拓展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空間。與此同時,硬科技所帶來的原創核心技術突破,也將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對產業升級產生影響。
智能化,點亮百姓美好生活
快速涌現的新技術、新產品,在拓展未來發展空間、助力經濟提質增效的同時,也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
在5月份舉行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很多人發現,作為大會上展品最多、最活躍的制造業門類,機器人產品不僅“更會玩”,還“更能干”了。某公司展出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可以對150多種常見病提供診斷意見,幫助醫生提升診斷精度,縮短診療周期。在去年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這款機器人成為首個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評測的機器人。如今,這款機器人已在合肥正式上崗,已看了300多種常見病,完成了4000多人次的診斷。
無獨有偶。目前,不少企業正集合并運用視覺識別、重力感應、深度學習及機器學習等技術,逐步布局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在這些超市,商品能智能展示推薦,購物車能智能跟隨,顧客無需排隊而是自動智能結賬……可以說,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超市也變得“聰慧”起來。
智能技術不僅改善民生也改變生產。據媒體報道,在中航貴州黎陽航空動力有限公司航空發動機液壓生產線上,有3個機器人代替了工人進行作業。而且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這條生產線實現了自我學習、優化和執行,效率比以前提高了20倍。
可以說,伴隨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普惠化信息基礎設施。大到政務工作,小到居家出行,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日益滲透其中,曾經超越人們想象的數字化新生活正在成為生動的現實。
無疑,在全球重大科技創新領域,智能技術正站在強勁的風口上。人類的未來生活似乎不難想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支撐的科技社會。如何建好“中國大腦”助力人工智能獲得充足發展,以滿足人們的廣泛需求,正成為各方聚焦的熱點。
專家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推進,人工智能將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也將為我國產業界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為此,我們必須抓住發展契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才能讓“中國大腦”成為改變未來生活的加速器。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