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西安交通大學承辦的中國自動化領域最高級別會議——“2018中國自動化大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自動化、信息與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的13位院士齊聚西安,就中國自動化技術與產業發展等話題展開交流及高峰對話。
自動化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由管曉宏院士主持,吳宏鑫院士、柴天佑院士、桂衛華院士、錢鋒院士、陳杰院士、寧濱院士以及楊孟飛院士等8位來自自動化領域各行業的資深專家圍繞“自動化未來”這一命題,紛紛各抒己見,為自動化領域研究人員及從業者提供了思想指引。
院士共話:未來自動化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吳宏鑫院士:未來自動化應是智能、自主的自動化
未來的自動化應該是智能、自主的自動化;比如航天控制,未來的方向就是航天航空智能控制?,F在的自動化還只是程序自動運行,沒有學習功能或學習功能不強,系統出現故障后不能自主解決,也沒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而這些恰是未來必需的。這需要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自動化或工程控制中去,因此我認為這是自動化未來的發展方向。
桂衛華院士:人工智能與傳統自動化技術深度融合
未來自動化一定是人工智能與傳統自動化技術的深度融合,這也是自動化發展過程之中的奮斗目標。多年來,自動化從業者就一直試圖將人的經驗和技術通過自動化來實現。相信今后在自動化領域遇到的問題,越來越更多的需要跟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
柴天佑院士:未來要圍繞“一體化系統”開展研究
自動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學科,所以一定要考慮物聯網、云計算等其他技術的發展。如此,自動化下一步應該把原來的控制系統變成一個智能自主的控制系統,把原來的管理和決策的信息系統變成一個智能決策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把智能決策和控制變成一體化系統,然后再圍繞一體化系統研究它的基礎,包括算法、理論、技術,直到自動化可以真正實現動態系統的智能控制與決策。
錢鋒院士:要考慮系統概念和系統集成
未來的自動化怎么發展?從深度上講,一定要把大數據、互聯網、新的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自動化技術融合,來研究智能自動化;從廣度上講,一定要考慮系統概念和系統集成。自動化要考慮的不再是單個對象,而是人機融合系統,這就需要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自動化的結合,同時也要注重技術的協同優化。
陳杰院士:未來人工智能將發展為“以目標為驅動”
自動化的重要特征有兩個:系統和反饋,這是別的學科或單體信息里不具備的。自動化控制發展起來,對象的變化很大。從這個角度,無人系統是一個簡單的對象,往前發展是智能無人系統,再向前是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現在的人工智能是數據驅動的智能,未來將發展為目標驅動下的智能。所以,這將帶來許多新的命題,比如人與無人系統之間如何協同,人在回路中的控制、參與甚至意圖控制模型如何建立等等。
寧濱院士:未來自動化將呈現3個特質
未來自動化控制的發展還要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和需求這兩個維度來考慮,它將呈現出3個特質:高度的智能化、高度的自主化、高度的融合和協調。這三方面都是圍繞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將是自動化未來的方向。
楊孟飛院士:在深空探測體現為“更快速更精確”
智能、自主、融合、協同,這是自動化的必然趨勢,但未來的智能化很難預測。我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結合深空探測,我認為未來自動化的要在探測雷達的精度上以及無人探測車的速度上有所提升。同時,我們也希望探測雷達的精密度未來能夠提高量級。
在現場提問環節,來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眾多科技工作者、學生向各位院士提出了問題。
在提及“高鐵智能化的未來走向”問題時,寧濱院士認為我國正在探索“高鐵自動駕駛”。
高鐵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其中控制系統在高鐵的安全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下一步,高鐵在控制方面的目標是智能、自主和協同。高鐵自動化的另一個方向,就是高鐵運行控制和調度的動態一體化。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高鐵網,停電、機車故障、電氣故障等造成的運行延誤,有時候需要一天才能恢復。因此我們申請的自然基金項目,就瞄準了高鐵運行網調度和控制的動態一體化,目標就是使系統迅速從故障中恢復。
在提及“未來自動化將在人工智能新技術誕生方面扮演什么角色”時,陳杰院士認為,人的干預機制研究是人機共融的重要命題。
未來人機共融是未來的方向,人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干預,人的干預機制以及人機的共享控制,可能是今后控制領域的重要命題。在信息物理系統(CPS)或其他大的系統里,人在回路之中。可以是閉環中,也可以在前饋回路中,人的控制的時機、干預度等,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中在控制學科面臨的一大挑戰。人是復雜的,人的“意圖模型”“干預模型”“操作模型”如何建立,這是要把人作為對象來研究的命題。
在談到“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距離工程化還有多遠的距離?”時,吳宏鑫院士、楊孟飛院士認為雖然人工智能的方法已經在航天領域得到了應用,但航空航天距離距離實現智能、自主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談及"未來的自動化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如何升級和發展?"時,柴天佑院士認為自動化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學科式培養的弊端,論文導向,體系冗雜,與產業實踐脫節??萍紕撔卤仨毥Y合實踐活動;學校教育要瞄準未來科學發展趨勢。中國需要學科知識梳理精簡,加強實踐和系統設計能力培養。
在談到"如何把技術成果真正在工業界用上去,避免教授、學者昨晚研究以后,工業界無法接續?"時,桂衛華院士和錢鋒院士認為,對比國內外情況看國內弊端:國內成果轉化要教授主導推動,教授一邊做科研一邊到一線推廣成果,非常艱難。企業缺乏主動引進和推動成果轉化的能力和積極性,前沿成果靠企業自身難以消化利用。合作機制一有變化,科研成果就不能維持在企業遭到廢棄。
目前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智慧時代,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萬物互聯、虛實結合、開放共享。本次大會主題為:“自動化創造智慧社會”,充分彰顯了自動化技術融合到“智慧社會”建設中來的時代特征,并為不斷推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自動化人提供了一個舞臺,充分展示我國自動化技術已取得的輝煌成就,促進學術交流、學科交叉,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