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聯網到人工智能,從工業4.0 到工業互聯網……工業界在這幾年不斷刮起一輪又一輪的“旋風”。無數個“風口”暴露出來,讓我們感到生機勃勃的同時,也難免被“吹”得找不到方向。
要問現在工業界最火的概念是什么?非工業互聯網莫屬。2017年11月27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以及發展目標。“一石激起千層浪”,工業互聯網一下成為了工業市場中的新寵。
從政府到企業,工業互聯網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數千億投資砸向市場,一些企業為了搭上“工業互聯網”這趟車,紛紛成立了工業互聯網事業部。
然而工業互聯網真的是新涌現出來的事物嗎?讓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其本質是以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以及人之間的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動態傳輸與高級建模分析,形成智能決策與控制,驅動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在工業領域,自從智能制造提出以來,就已經開始有人在做工業互聯網方面的建設,只是那時,我們并不稱之為“工業互聯網”。工業界的前輩郭朝暉老師最近也發表了一篇《工業互聯網:方向沒有錯,只是有點快》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最適合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或許可以歸納為遠程監控,并實現大尺度的實時優化。在需求強烈的場景,人們往往很早就開始做了——所以,工業互聯網的很多經典案例,都是過去就有的,它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物,而是在實現智能制造目標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產物,是過去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當然,在我國發展工業互聯網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將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工業互聯網從生產端入手,能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讓各種資源更加優化配置。
毫無疑問,工業互聯網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就現階段來說,我國的整體工業環境是否達到了工業互聯網應用的黃金期?是否能夠與目前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相匹配?可能并不盡然。
我國的制造企業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全面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缺乏基本的信息化基礎。與此同時,我們還缺少互聯網和制造業的復合人才,現有網絡支撐的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產業推廣的應用條件并不成熟。
其實在筆者看來,既然是實現智能制造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就應該腳踏實地的耕耘,心太急往往得不償失。工業領域不比互聯網行業,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耕耘,更不能將互聯網行業的成功經驗套用在傳統工業領域,否則必然會引起消化不良。
當然,在現實中,也的確存在一些對工業互聯網有著強大需求的工業場景,比如郭朝暉老師在文章中談到的:特別需要遠程監控的地方(如風力發電)、勞動力成本高的地方(如發達國家)、經濟性好的業務(如鋼廠能源調度)、實施成本低價值大的地方(自動化程度高的工廠)、管理水平要求高的地方等。這些領域,都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施展的空間。
“羅馬非一日建成”。不管是實現工業互聯網,還是走向智能制造,中國工業要走的路都很長,切莫著急,穩扎穩打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