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一流的要素——即集聚大量的高端要素和專業要素,有極高的創新能力和效率;一流的機制——即具有很強的內生增長機制,創造新時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一流的績效——即站在高新技術產業價值鏈的前沿和高端,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大公司,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成為引領世界的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源地;一流的環境——即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優美的生活環境和積極的社會文化為代表的環境。
要素是園區發展的基礎。機制是園區發展的核心。績效是園區發展的目標,是園區發展的最終方向。環境是園區發展的條件。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
(一)形成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
政府管理型模式中,政府要發揮主導性作用。如著名的印度班加羅爾科技園就得到了政府全面的扶持:建立權威的軟件認證系統、設立軟件實踐基地,實施免稅政策,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德國魯爾工業區發展的主要內部動力也來自于政府對信息、環保、生物、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產業的重點扶持。在混合型管理模式中,為了引導園區的發展,作為管理機構組成部分之一的政府,依舊可以通過自己已有的出資來施加自身的影響。在民間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作用最為弱小,但并不代表其可有可無。
在高科技園區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政府的參與領域和參與程度。政府部門更應關注與規劃、環境、平臺、政策、人才、發展方向等宏觀層面的引導,具體的創新、發展、技術、資源配置等微觀層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因此,只有注重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多元管理主體的參與,強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轉化,打破政府的壟斷,才能促進園區自主力量的形成,真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制定多功能、高檔次和長遠的城市建設規劃
從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來看,園區內的城市建設也是影響其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產城融合已成為我國城市化與產業化互動發展的內在需求,而其理論前提便是一方面產業發展將為城市功能優化提供經濟支撐,另一方面城市建設又為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要素和市場環境。例如,縱觀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工業化過程,實際上也是其城市化過程。裕廊工業園現已建成多層次工業園兼風景優美的旅游區,園區工業基礎設施和生活基礎設施齊備,輕、重工業兼備,還設有自貿區,園區建有10多個公園,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工業鎮”。
(三)注重培育園區中小企業集群
中小企業是保持高科技園區創新創業活力的主要力量,培育中小企業集群,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技術創新的外溢效益,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強園區整體創新能力、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例如,硅谷創新發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中小企業的集群發展。在硅谷,80%以上的企業都是小企業,形成了小企業集群。得益于當地特殊的企業集群文化、成熟的風險投資機制、卓越的持續創新能力以及美國政府在采購、研發投入、法律法規制定等層面對中小企業發展進行的有力的政策扶持,這些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有的達成合約,有的結成聯盟,在競爭與合作中共同推動了硅谷中小企業以集群創新,形成了硅谷持續的競爭優勢。
(四)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當下,我國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穩中求進的有力杠桿。因此,營造積極向上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合肥高新區打造安徽省經濟發展新引擎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這方面,獨樹一幟的“硅谷文化”則是創新創業文化的典型代表。硅谷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崇尚冒險、鼓勵創新和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不僅如此,硅谷還有良好、通暢的人才流動平臺,這種靈活、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為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大量成本,提高了效率。除此之外,硅谷還擁有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臺,能夠在高科技領域范圍內提供充分的信息交流和一定程度上的資源共享,推動創新活動進行??傊?,這種文化的營造,對于園區發展,乃至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五)構建以培育、吸引、留住為核心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
高科技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高素質的人才和知識的流動對技術創新、科技產業發展都至關重要。一方面,產業園區屬于知識經濟范疇,其價值的根本來源是人才。作為產業發展的載體,園區也同樣承擔著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這三項重要工程。其一,在培育人才方面,合肥高新區要與當地高校和人才培訓機構合作,針對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脫節、人才的創新培養能力薄弱、學科專業優化亟待加強、持續發展條件不足等問題,解決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其二,在吸引人才方面,應該擁有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比如美國對高學歷的科技人才實行特殊移民政策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為其落戶硅谷提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吸引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人才留在這里。其三,在留住人才方面,應通過多方投入,建立好人才資源管理數據庫,為人才和企業之間搭建更為通暢的渠道,使人才流動更加合理,流動方向更加可控。
(六)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構建高科技園區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可以實現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在技術創新上的資源共享,加快技術創新速度,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率。在這樣的平臺體系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提供項目、資金以及相關的市場信息;中介組織可以加速技術創新成果的商品化,提供技術創新的認證服務等;而作為知識創新源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之間的高度結合,則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以及高科技園區保持創新活力、實現持續發展的最重要保障。美國硅谷、英國劍橋、日本筑波等園區都依托高校與科研院所密集區建設,注重園區產業創新與研究機構的互動發展。
(七)健全以風險投資為主體的投融資體系
與一般的產業發展相比,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產品投資收益更高,但是風險也更大。因此,風險資本的進入無疑是高新技術產業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硅谷、劍橋等國外一流園區的風險投資都為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當前,世界上風險投資體系最完善、最成熟的地方是美國,而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50%是在硅谷。硅谷的蘋果、Sun、微軟、Lotus等高科技企業巨頭都曾受惠于風險投資。此外,美國還專門為風險投資量身定做了一個新的證券交易市場——納斯達克(Nasdaq)交易所,雅虎、英特爾等著名公司都是在此培育出來。截至2016年,我國147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的,正如前文所述,要保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持久發展就必須引入市場的力量,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的同時,應發揮市場的作用。而風險投資機制正是通過市場的力量來推動創業,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發展經驗帶來的啟示
(一)積極響應與對接國家戰略
國家已經明確的“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整體大轉型,在這樣協同發展的戰略引領下,高新區要進一步發揮其核心載體作用。首先要找到在對接國家戰略中高新區自身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然后采取相應的發展對策,積極創新發展路徑,努力在戰略中尋找機遇,實現引領發展、特色發展和協同發展。例如,中關村以園區鏈為載體,在京津冀范圍內統籌一區多園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布局,加強與重要城市節點和對外開放橋頭堡地區的產業聯動與園區共建,構建“絲綢之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發展帶。
(二)明確自身獨特定位與發展使命
國家高新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發展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高新區必須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之中,結合自身發展狀況,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發展任務,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引領、示范與輻射作用。例如,杭州高新區出臺《杭州“創新創業新天堂”行動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和創新創業者向往的“創業者的天堂”。成都高新區201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三次創業”,實施“一三四五七”發展戰略,到2020年成為高端產業集中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自主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模范區和文明和諧首善區。
(三)不斷創新園區體制機制
伴隨著高新區規模的擴張、社會功能的轉變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治理機制不順成為制約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高新區亟待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上尋求發展動力。要不斷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服務創新、發展規劃引導機制創新、新興產業社會化培育機制創新、產學研協同機制創新和科技金融改革引導機制創新等。例如,圍繞打造國際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這一宏大目標,成都高新區大力推進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聚集金融機構、發展金融科技、金融手段提升產業發展、區域經濟開放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四)全方位推進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建設
構建成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制高點,培育一大批創新創業企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完善創新創業政策。二是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大量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引進國家級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加強醫療、教育和生活居住等服務配套;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三是構建完善的創新中介體系。積極發揮產業技術聯盟、行業協會等樞紐型社會組織以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企業加速器等科技中介的橋梁作用。
(五)加快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和發揮創新優勢的載體,高新區在取得了高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障礙與挑戰,主要表現為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產業結構趨同和產業集群優勢弱化。在未來的發展中,高新區要不斷由投資擴張向創新驅動轉變、由同質化定位向差異化發展轉變,不斷增強高新區內的產業集群效應。例如,深圳高新區將以“一核兩軸四基地”為重點,探索土地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融合,力爭打造人文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三態融合”,園區、校區、社區“三區融合”,智慧、智力、智能“三智融合”,土地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三資融合”的新型現代化高新科技園區。西安高新區著力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千億級半導體產業、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千億級軍民融合產業等八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六)進一步深化產城融合
創新型高新區的空間的結構模式應體現出一種依托自然的高效混雜:一方面,結合自然環境布局,將城市功能融入其中,使創新空間具有自身良性發展的生態體系;另一方面,以高新技術研發生產為主導的功能特性又要求創新空間的結構模式能夠高效運轉,符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要求。例如,蘇州工業園區圍繞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園林化、信息化城市這一目標,在城市和產業的協調聯動、融合發展中形成“雙提升、一體化”的互動并進格局,278平方公里土地已被優化為金融商貿區、國際商務區、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等功能板塊,實現了生產與生活的合理布局。
(七)大力提升園區,國際化水平
我國高新區現已全面進入產品和服務國際化、組織國際化、要素國際化“三化并存”的發展新階段,園區國際化不再是單純的“引進來”和“走出去”,而是以人為核心、以創新創業為動力、以創新生態聯系為本質的區域高端鏈接和輻射。園區通過與更高級別的創新高地對接,以獲取新的發展思路、發展機遇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技術、理念和模式,通過成果轉化、企業擴張和園區共建,以及聯合創新創業進行空間擴張和產業原創輻射。深圳高新區以市場化改革和開放式創新集聚高端資源,通過培育內生型跨國企業,建設國際創客中心等舉措快速打造了全球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面向世界、輻射全國的創新樞紐。中關村通過大力支持“一帶一路”沿線核心區發展工作、建立“加州——北京創新中心”并與其開展一系列合作項目等讓中關村邁入國際化4.0階段。
合肥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路徑思考
(一)積極對接多層戰略,主動承擔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使命
現有的國內世界一流科技園區都主動對接和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合肥高新區也應如此。一是要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開拓國際經濟合作新領域和新途徑,全面提升合肥高新區國際化水平,擴大國際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二是要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大力促進長三角園區間合作和資源共享,建立與完善多層次協商機制和協同發展平臺。三是要努力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做出貢獻。積極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圈、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凸顯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全力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二)培育世界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發源地
所謂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就需要有世界一流的企業和行業。因此,合肥高新區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建設也需要培育全球領先的獨角獸企業,努力成為新興產業集群的發源地。一是要重點培育一批尖端產業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形成具備世界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群。二是要注重突破式創新,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三是要提高新興產業集群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集群。
(三)支持與經開區、濱湖合作共建,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從現有狀況來看,通過內部成長方式促進高新區規模的迅速成長,難度較大。從區域戰略來看,合肥的金融機構和中心主要布點在濱湖新區,重心不在高新區。合肥市可以支持多區共建,形成合力。從資源互補效應來看,三區合作共建可以實現創新資源、產業集聚和金融等資源上的整合與共享。一是要推動空間一體化拓展與整合。與毗鄰的合肥經開區、濱湖新區等園區進行合并,擴大合肥高新區的空間范圍,拓展區域空間范圍,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優化園區發展空間與環境。二是要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等資源的一體化整合。通過園區合并擴大經濟總量規模,實現合并區域內科技、產業和金融等要素的合作共享,促進共性技術的協同創新、科技與金融的融合、產業集聚效應的整體提升。三是要實現行政體制一體化改革。對合并后的新區進行統一規劃,明確合并后各部門職能,解決職能交叉、條塊分割和多頭管理等問題,凝聚合力,共同推動園區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要爭取新區的更高級別的行政建制,理順其與合肥市和安徽省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關系。
(四)建立理念超前的體制機制,激發園區發展活力
體制機制的創新是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主要特征之一。合肥高新區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促進當前國家高新區發展的困境,突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輻射和示范作用。一是要創新園區治理方式。形成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引導和吸引廣泛的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園區各項建設及公共服務,引進或成立多元化的園區治理結構。二是要支持合肥高新區獲取更多的自主發展權限。切實把市級權限下放作為激發園區活力,提升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抓住推進權限下放的關鍵環節,營造流程最短、手續最簡、效率最高的行政服務環境。三是要落實推廣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落實好國家向全國推廣的中關村6+4條政策。加強政策宣傳,讓合肥高新區內有關部門、企業、研發機構知曉、用好、發揮好先試先行政策的激勵作用。
(五)增強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構建全球創新網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化對于國家高新區是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而高新區國際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對全球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新時期下,合肥高新區要增強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構建全球創新網絡。 一是要加速聚集高端要素,增強國際創新資源吸附力。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鼓勵杰出留學人才歸國發展,吸引全球風險資本來高新區投資,積極與國際知名企業和頂尖孵化器開展合作,引導支持其在高新區設立孵化器,實現國際創業項目在中國落地孵化。二是要積極開展全球布局,讓企業“走出去”邁出新步伐。進一步優化出口結構,推動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鼓勵企業申請歐美日專利及專利授權,引導高新區企業瞄準國際創新前沿,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與境外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合作、投資孵化境外創新項目等方式在全球范圍配置高端創新資源。三是要積極構建全球創新網絡,提升園區品牌影響力。建立跨區域、跨國界的高新區交流機制,支持高新區與國際科技創新區域或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動高新區企業以多種形式與芬蘭、美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的企業、科技機構開展對接合作。
(六)營造大眾創業文化氛圍,建設“雙創特區”
獨樹一幟的創新創業文化是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主要標志之一,當前,合肥高新區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應大力培養。一是要大力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支持舉辦創業沙龍、創業訓練營、創業學堂公開課等活動,鼓勵承辦或舉辦各類跨地區跨領域的全國性、國際性創業活動,營造一種鼓勵創業、鼓勵致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二是要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著力引進一批從事國際前沿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杰出科學家和創業團隊到高新區創新創業,大力支持創業“新四軍”發展壯大,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鼓勵支持大企業內部創業。三是要完善創業服務平臺,增強服務實效。打造創業政策和信息服務的一站通,增加創業服務機構的數量,充分利用孵化基地及“眾創空間”,促進創業項目和創業者有效對接,幫助想創業的人創成業,提高草根創業的成功率。
(七)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科技金融融合
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換和產業化,提升產業創新活力的必要條件。在新一輪發展中,合肥高新區必須抓住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兩個活躍因素,積極探索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對接,促進創新集聚的體系建設。一是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入駐高新區。引導銀行、擔保、證券、保險、基金、創業投資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入駐高新區,開辟中小企業信貸綠色通道,鼓勵產業集團憑借其在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積累,通過參股或收購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方式布局供應鏈金融,為企業提供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大力發展天使投資,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領域;打造科技企業信用體系,擴大科技企業信用評級的使用范圍;不斷創新股權投資服務、債權產品服務和信貸產品服務。三是要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引導金融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合肥市各轄區的孵化器企業以及科技園區設立聯盟工作站,進一步完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八)推進產城融合,建設現代化科技新城
產城融合體現了區域產業空間與社會空間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新時期下,合肥高新區不僅僅要成為科技與創新的代名詞,更要打造成一張宜居宜業的合肥新名片。一是要完善發展規劃,以空間布局的科學化實現產業化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二是要促進文教體衛全面推進,繁榮發展社會事業。三是要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園區。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