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前有點浮躁、同時帶有一定的驕傲自滿情緒的條件下,要認清一個問題,工業技術的進步沒有捷徑。我們不能期望中國工業技術的發展像互聯網或者房地產一樣突飛猛進,因為工業技術進步的邏輯與前者完全不同。
首先,工業技術需要積累。工業技術的大多數領域都不是原理性的,并不是某一個公式或者原理的突破,依然是在大家都掌握的原理上的一種實現,但是即便如此,技術的進步依然非常困難。在很多領先的工業技術產品中,有無數技術上的創新,更有跟產品實現相配套的技術,這些創新有很多甚至寫不成論文,但是對于產品的實現就非常關鍵。當我們只能看到產品,而看不到背后的技術創新,我們只能自己摸索,直到我們也重現了那個技術創新。德國的工業技術一直在全球處于領先狀態(當然不是全部領域,至少在機械制造領域如此),就是因為德國很多公司在自己的領域耕耘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加上德國人的敬業精神和科學修養,我們不能否認那些看似很貴的產品背后沒有很多不容易想到的技巧存在。
工業技術進步還需要產業配套的積累。沒有一家公司的產品是完全自主的,從原料、設備、配件等各方面都需要其他企業的參與,任何一個環節的欠缺,產品都不能實現。因此,要想實現工業技術的進步,整個產業鏈的整體進步非常關鍵,一兩個點的突破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產業。我們國家也走在類似的路上,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關鍵部件、關鍵材料、關鍵軟件還不能自給,這正是未來需要不斷發展的。
其次,工業技術人才需要培養。發展任何一個產業都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人才的積累。有幾個很高的高手對一個國家的產業來說微不足道,要的是成千上萬個擁有類似能力的熟練技術工人才是整個產業的福音。我們國家在工業技術教育上還比較落后,很多領域甚至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正如華為前段時間公布的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計劃中,強調人才的欠缺困擾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工業技術的進步需要的人才體量是巨大的,那些從生產線上被趕走的低技術工人需要盡快地轉化為可以從事更高層工作的高級產業工人,可以預計未來二十年中國的職業教育會大大發展,至少可以向德國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而我們國家職業教育部分的實力有待提高。
再次,工業技術的成功與商業緊密相關。在很多領域,比如半導體,并不是中國什么都做不出來,有些是可以做的,遺憾的是都是落后一兩代的產品。其實這些能力已經很了不起,但是在很多領域,不能形成成功的商業,技術的進步將失去持續的支持。我們國家的核高基項目中的很多項目技術上也許達到了目標,但是,由于商業上不能成功,短暫的達標很快就變成了歷史,這也導致我們國家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科研支持形成了反復支持、反復落后的尷尬。當然,即使沒有形成商業,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給社會積累了一些經驗。事實上,相對于科技部的支持力度,很多領域的支持要求要大得多得多。我們國家半導體工業的落后就是由于沒有配套商業的支持導致不能有持續性的進步,并不是從業人員不努力,而是投入不足,時機未到。
最后,工業技術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不斷成熟緊密相關。一個國家的工業技術的發展有賴于這個社會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基因導致不同的發展路線,這在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和日本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們國家在歷史上不重視科學技術,技術的傳承有保守的傾向,社會不重視技工等一系列文化特點,其中有些更是阻礙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當明星,也不能每個人都去當科學家,更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當領導,那么社會的競爭將使得更多人理性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正如德國,很多年輕人不愿意讀大學,而去進入技校,最后一樣能夠得到富足幸福的人生。
總的來說,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內外部情況都不隨自己的意志在發生變化,任何的情緒化思維都不能解決問題。努力認清一些問題,不斷地解決實際問題,少點忽悠,扎實地解決工業領域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正是今天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們需要做的事情。也許還需要很多年的發展,中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誰又能在三十多年前還餓著肚子的情況下預測到今天中國的強大與富強呢?我們的未來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不能依賴任何人的施舍,事實上,所有的施舍都不是那么高尚的。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