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主動調結構、防風險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工業增速連續幾個月出現放緩趨勢,企業界的焦慮感有所上升。未來工業制造業的前景如何?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2018年工業經濟整體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在傳統制造業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高技術制造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了2019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之首,預計2019年工業制造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產業結構調整效果顯現新動能帶動作用增強
辛國斌介紹說,2018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內需增長動力減弱,結構調整陣痛凸顯,工業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不過,辛國斌認為,在國內強大的市場需求、完整的產業體系、便利的基礎設施等有利條件支撐下,我國工業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只要萬眾一心、共同努力,我們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主動調結構、防風險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工業增速連續幾個月出現放緩趨勢,企業界的焦慮感有所上升。辛國斌表示,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考慮。
首先,工業經濟整體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2018年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預期目標是6%。1-11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即使是12月份保持低速增長,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仍然有保證。
其次,經濟運行短期出現一些波動屬于正常現象,更重要的是要看發展的基本面是否正常。工業增速放緩一部分是外部因素的沖擊造成的,但有一部分也是結構調整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從長期來看,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面向好,影響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第三,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期,雖然一些行業對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減緩,但一些新的動能正在穩步形成。比如汽車行業,2018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出現下降,但新能源汽車產銷卻分別增長了59.9%和61.7%。
“從整體工業情況來看,在傳統制造業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高技術制造業持續保持較快增長。”辛國斌介紹說,2018年前11個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達11.8%,明顯快于整體工業增速,其在整體工業中的比重又有所提高,達13.6%。“所以,在看到一些傳統產業對整個工業經濟拉動作用下降的同時,也要看到新的動能在不斷培育,帶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
強基礎補短板繼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工業制造業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其實有利于提振企業界信心。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了2019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之首,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戰略層面對建設制造強國作出了具體部署。“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019年工業制造業將會迎來一個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辛國斌表示。
當然,辛國斌也坦言,工業制造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非常艱巨,但也應該看到,我國工業經濟規模大、韌性足,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各種風險。
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立足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全局,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統籌推進穩增長、強基礎、補短板、調結構、促融合。重點從六個方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建立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體系,重點是政策體系、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二是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重點抓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工業強基等專項工程的實施;三是深化制造業結構調整,重點是堅持不懈去產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四是培育更具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深入貫徹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推動落實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優化制造業發展環境,重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穩定國內有效需求;六是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重點是落實汽車、船舶等行業的開放政策,促進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