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善聚善用各類人才,中國創新一定能更好發展”……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建立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也成為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事實上,過去一年間,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的硬招、實招頻出,清理“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現在基礎研究的科研條件大大改觀,給科研人員的獎勵和榮譽稱號也越來越多。現在的科研評價體系和管理方式,讓很多年輕的學者熱衷于發論文、評職稱、‘戴帽子’。”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認為,破除“四唯”正是要改變這種傾向。
“目前,破除‘四唯’在我們所里已經落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何力說,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來不追求論文,主要看研究成果的實效,以及對國家的貢獻。
“論文、學歷、職稱、獎項這些評價要素不完全是負面的,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這些評價導向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才隊伍學歷低、論文少、待遇低,這些評價要素很好地引導了科研人員創新,也為提升科研人員的社會待遇、生活待遇找到了突破口。”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長王玉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他的提案關注點就是破除科技評價、人才評價“四唯”。
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我國對科學事業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基礎研究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科研經費也大幅提高。王玉鵬認為,這種重視不應僅僅是科研經費上的支持,對人才正確的評價引導可能更為重要。
“經費很重要,但科學的評價體系更為重要。”王玉鵬說,“評價是一種指揮棒,如果評價結果帶來的影響過于強調利益,就會擾亂科學精神,甚至會擾亂科學生態。基礎研究領域更是如此。”
“打個比方,評價流行歌手和京劇大師的藝術水準,如果簡單地用票房、粉絲、出鏡率來看,很難說評價結果是科學的。在科學界,這個‘粉絲數’可能體現在論文數量、論文引用率上。”王玉鵬表示,科技評價體系要適應時代發展和科學事業發展,應該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技評價體系。
“科技研發是個慢功夫,不能太著急。科技評價尤其是政府行為的評價,最好少一點。過度和過早的評價會干擾正常的科研活動,會增加決策風險,會干擾學術生態,會給科研帶來更多的功利性色彩。”在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看來,減少一些評價活動有利于科研人員創新。
劉忠范表示,好的科研成果不是靠評價評出來的,好的科研成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科研人員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研發環境,對于他們關注太多評價太多,反而會擾亂他們的研發工作。
無獨有偶,王玉鵬也認為,要從源頭上切斷“四唯”,應該削減一些細小的不必要的獎勵和評價。科技獎勵和評價要“少而精”,應該做一些開放性的評價,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比如國際同行評價制,這個是世界上都采納的,評價不用太頻繁,對科研機構的評價5年一次,評價因素更多關注同一領域國際排行。科技獎項要有精品意識,更注重引導人才潛心研究的示范作用。
“我國有龐大的青年科研人才隊伍,這是我們的優勢。人才是種子,成就事業,需要好的土壤,這個土壤就是科研環境和評價體系。”王玉鵬說。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