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設智庫熱情很高,成果也不少,為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提供了有益幫助。但同時,也有部分智庫研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甚至成果弄虛作假等誠信問題。
智庫的工作和成果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研究人員完成一項成果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另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其學術價值難以在短時間內被清晰地界定,其應用價值難以在短時間內從社會發展成果中清晰地分辨出來。這些特殊性加大了智庫監管與被監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監管者難以了解科研過程信息,這為少數智庫自設自評內部課題、以各種名義發放科研經費、利用職權掛名科研成果等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由于成果的特殊性,監管者容易判定成果的數量,卻難以評價成果的內容。針對科研誠信建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需要加快推進智庫誠信建設。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降低信息不對稱、加強智庫誠信建設的有力工具。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回溯課題評審、成果評定等意見,抓取專家活動和智庫組織管理、科研工作等信息,增加課題從立項到結項的透明度,降低科研工作過程的信息不對稱;可以動態監控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客戶評價和社會反響,對成果內容深入比較和分析,對課題研究進行質量控制,對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進行智能化評價,對智庫的發展質量和水平進行智能跟蹤,從而科學判斷成果質量。
要以信息化推進智庫誠信建設,一是要深化科研過程全流程信息化,完善整合立項指南、課題目錄、課題論證、立項審查、研究過程、階段成果等信息的科研管理系統,使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都可被追溯,著力減少各個研究環節的信息不對稱性。
二是建設專家大數據庫。利用“爬蟲”技術和科研成果數據庫、文獻數據庫、檔案數據庫、社會信用數據庫,建設專家大數據庫。建立健全誠信信息采集管理制度,把采集到的誠信信息納入專家大數據庫。把各單位的專家大數據庫對接,分階段分權限實現信息共享,為成果評價和人才評價智能化奠定基礎。
三是推動智庫管理數字化。把各智庫的發展歷程、基礎設施、戰略定位等數字化,形成智庫大數據庫,發展云平臺和云智庫,使智庫依托云平臺開展業務活動,著力增強智庫管理和科研活動的透明度,降低智庫管理層的“道德風險”,為智庫評價智能化奠定基礎。
四是深化成果評審智能化。基于專家大數據庫,使用云計算技術評價并選取課題評審專家和同行評閱專家,專家在科研信息系統中完成評審評閱,審閱意見可被追溯。使用云計算技術,對成果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和綜述,識別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方法、理論觀點、價值趨向和重大創新,克服智庫成果難以評價的問題。
五是推進人才評價智能化。利用專家大數據庫、智庫大數據庫,擬定科學合理、適用不同類型科研活動和對象特點的人才評價指標和模型,使用云計算技術對智庫研究人員的歷史背景、代表性成果、重大創新、知識領域和主要活動等進行智能化評價,把評價結果放入專家大數據庫,為課題立項、職稱晉級、評審專家選取、人才工程建設、職務評聘、崗位聘用、評選表彰、人才基地評審等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六是推動智庫評價智能化。使用專家大數據庫和智庫大數據庫,擬定科學合理的智庫評價指標和模型,利用云計算技術對智庫的學風、核心能力和專長、發展質量和水平進行智能跟蹤,探索智庫的真實水平和真實貢獻,按分類指標對智庫進行智能排名,建立健全智庫表彰、整改和退出機制。
信息化是智庫誠信建設的一項“硬措施”,誠信建設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制度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軟約束”。只有“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