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建議以粵港澳高校聯盟為基礎,構建大灣區高校聯合辦學新機制。近期在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后,大灣區各領域的聯動合作也不斷推進,高等教育作為其中一個重要部分,確實值得關注。
實際上,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后,國家發改委隨即發布了《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些重磅文件的密集推出,反映出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在新時代,將從以往注重單個城市建設走向更加注重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培育與建設,未來要特別關注區域性的聯動合作。因此,探討區域高校聯合辦學的問題,應當置于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審視。
目前,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都是作為國家戰略的都市圈建設區域。在這些區域內部,如何建立相關高校的聯動合作機制是基礎。一方面,應當進一步發揮民間層面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區域內部高校聯盟。比如粵港澳高校聯盟已于2016年成立,即是粵港澳三地為促進內部高等教育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所做的民間嘗試,迄今已匯聚粵港澳三地28所高校。接下來需要在聯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并探索聯盟內部高校合作設立聯合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支持成果轉化等具體事項。另一方面,也應當充分發揮官方層面的作用,建立區域高等教育銜接機制和共同框架。這方面可以借鑒“博洛尼亞進程”有效促進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經驗,建立容易理解及可以比較的學位互認和學分轉換體系,促進區域內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這對于具有“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特征的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來說尤為需要,并尤其需要三地政府層面的協商和努力。
同時,要探索和建立區域內外部高校的聯動合作機制。如今的趨勢可能過多強調區域內部高校聯合,但千萬不要只顧形成一個內部圈子,而排斥了區域外部高校的參與和合作。區域外部高校,一種是指除本區域外的國內其他高校。對這類高校依然需要展開廣泛的對話和協商,在厘清各自優勢和需求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另一種是國外高校,比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币布椿浉郯拇鬄硡^、京津冀以及長三角這些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必須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引進世界名校和特色學院的意義不僅在于引入一流高等教育資源,更重要還在于激活區域所有高校的活力以及推進國際化的動力。不但在國內成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最為活躍的區域,而且未來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上也能真正對標發達國家的核心區域。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不能僅僅依靠一種高等教育內部資源整合的封閉式創新,而更要關注高等教育內部與外部各生產要素相互作用下的開放式創新。比如舊金山灣區,著名的“硅谷”和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群之間的良性互動就是這種開放式創新的典范。在長期內外互動下形成的獨特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其形成領先全球的關鍵,政府、市場和高校緊密而有機地聯合起來,讓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通過技術轉移促進經濟發展形成一體、相互促進。讓創新型大學不單只是依靠技術創業行為,將創新創業教育也納入到創新型大學的整個創業系統之下。因此,如何建立區域高校群和經濟產業同頻共振、攜手發展的內外聯動合作機制,在學術研究與應用開發間搭橋,應成為未來我國區域高校聯合發展的重大課題和努力方向。
我國改革開放已走過40余年,如今高等教育發展站在新起點上。積極探索區域高校聯合辦學新機制,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和新動向。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揚改革開放精神,將已有的積極要素有機整合起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創新之路。
(作者:陳先哲,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