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創新人才培養備受關注。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對于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原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也在不斷摸索,打破舊傳統,創建新模式,讓高校成為培養創新人才最肥沃的土壤。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永恒話題
《中國科學報》:5G時代的來臨和互聯網+的發展,是否對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楊震:討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要明確創新和創新人才的概念。我認為,創新就是突破原有框架,不墨守成規,而擁有創新意識、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就是創新人才。
科技的進步讓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必須承認,現在不少企業的研發能力、研發設備等都優于學校。如果學校依然延續傳統的培養模式,教出的學生將無法適應時代需求,還需要企業進行“二次加工”。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時代的發展確實對學校培養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國家也已經根據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其他行業的變化,特別是社會需求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情況,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但擺在眼前的問題是,現下高校教材和教學模式陳舊,而且,不少教師都是博士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欠缺對社會需求的了解。缺乏創新能力的教師又如何教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另一個需要說明的是,創新人才培養是個永恒話題,并不只針對5G。之所以強調5G的創新人才培養,是因為當一種重要的、可能改變社會的新技術即將應用時,希望學生可以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從這個目標中找到基礎知識的落腳點。
因為創新不是無根之萍,而是要建立在學校教授的數理化等基礎知識上。然而,只有基礎知識,不會利用知識也是徒勞。所以,我們會為學生提供一些可預期的新技術,比如5G和互聯網+,讓學生在新技術的開發中,了解基礎知識的應用途徑,讓基礎知識在應用中變得活靈活現,也通過應用深挖學生的興趣點,進而讓他們產生屬于自己的“靈光一現”。
時代對人才有要求,所以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一直存在,不只針對現下某項先進技術,而且瞄準未來。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中國科學報》:您剛剛提到,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南郵)在培養老師創新性方面進行了哪些嘗試?
楊震:除構建校內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外,南郵與企業對接的路徑也比較通暢。因為南郵的主要特色是信息通信技術,恰逢我國互聯網與通信技術進入高速發展期,相關企業也迅速成長。他們對人才有需求,我們給他們提供人才。
比如,學校給老師提出要求,鼓勵他們走出課堂,走入企業,或者到我們與政府合作建設的校地研究院鍛煉,了解社會和企業技術發展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在晉升等方面對教師提出激勵政策,設置專職科研崗位等;特別是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的職稱晉升,有明確創新能力培養的約束性要求;還設立了“鼎峰人才計劃”,培養教師創新能力。
南郵還將校外名師或某些企業的工程師請進學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工作。例如,一年內開設幾次課程,講解企業的需求、最新技術和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等。
《中國科學報》:在學生培養上,南郵又進行了哪些“創新”的教育模式?
楊震:在學生教育上,南郵采取了分層次與分條塊兩條主線。分層次是將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按照基礎層、專業基礎層和創新層劃分;分條塊則是指將教學方式劃分為不同的模塊,包括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還有一部分能力突出的本科生,這些本科生經過全校選拔,都是基礎較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進入了貝爾英才學院,接受因材施教的強化基礎訓練。
學校為進入創新層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師資,并提出創新要求,讓他們利用所學的基礎知識設計和完成課題。這些課題視角不一定宏大,只需要有創新點即可。
此外,針對進入創新層的本科生,學校在其本科階段的學分中劃出12個創新學分。創新學分可以通過參與相關學科比賽獲得,比賽名次與比賽規格不同,所獲分數也不等;學生也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申請專利獲得相應學分??傊?,這12個學分不僅僅從課程學習中獲得,需要學生自己想辦法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來獲得。分層次就為一些有能力進行創新的同學打通了路徑。
除了課堂教學,學校還在校內舉辦競賽和興趣小組,希望盡可能多的學生參加,有一定的覆蓋面,以保持多數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此外,學校還與企業合作,在校內建立實驗室或者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學生提供創新的場地甚至經費;學生還可以進入校辦企業或與校企合作的研究院等進行鍛煉。
創新離不開校企合作
《中國科學報》:您提到的創新教育中有很多與企業合作的項目,您認為目前校企合作的路徑是否通暢?校企合作還存在哪些問題?國家是否應該在政策上給企業一些傾斜?
楊震:校企合作暢通與否,要從多方面看,從企業急需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方面看,還是很暢通的。我主要談談學生培養的校企合作。
學生畢業后,一部分會進入企業,而企業在學校招攬人才時,希望深入了解即將畢業的學生。因此,目前有些企業在學生畢業前要求學生實習,學生也可以趁此機會考察企業的工作環境等,這是雙向選擇。當然,這其中不排除實習生勞動報酬較低、符合企業經濟利益的成分。從這個角度看,學生與企業互有需求,校企的路徑是暢通的。
但是,如果學校只是希望將“培養”的重擔轉移給企業,忽略自己應該承擔的主要人才培養責任,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佳。如此,推薦的學生不能為企業所用,反而讓企業負擔更重,企業必然不愿意。從這個角度看,校企合作的路徑則不甚暢通。企業拒絕學生的理由可能是知識和能力(即質量)沒有達到要求,需要對其進行“二次培養”,但培養后學生并不一定會留在該企業,而學生實習期間,企業還要為其承擔責任。
所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高校和企業共同的責任。如果高校為企業推薦的學生素質較高,同時企業也為前來實習的學生提供合適的能夠進行鍛煉的崗位,而不僅將其當做廉價勞動力,這樣的合作模式就比較理想。當長效機制建立起來后,校企合作的效率將會提升,對于創新人才培養也十分有益。
《中國科學報》:南郵目前和哪些企業有合作,合作的方式是什么?
楊震:南郵與目前國內外的ICT企業有廣泛的合作。企業有要畢業生的,有需要解決技術問題的,有建立聯合實驗室開發產品的,有希望與學校共同設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等等。有時,南郵也會將成熟的項目推薦給企業。比如,有研究團隊曾將開發的一套網絡資源優化的系統,推薦給了一家移動網絡運營商。這一系統針對人群密集地區對移動信號的高需求,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每位使用者的愛好,對其喜好的視頻、小說或游戲等進行預先推送,解決了資源分配不足的問題。為了讓這套系統更優化,研究團隊在學校里進行過上千人的實驗,最終優化的版本令運營商十分滿意,并推廣使用。
不僅如此,南郵還與地方進行合作,建立了“一市一院一特色”的校地合作戰略。由老師帶隊進駐城市的產業科技園,針對企業需求進行研發。例如,南郵與南京市合作建立了信息產業研究院,與鹽城市合作建立了大數據研究院,與南通市合作建立了射頻集成電路研究院,等等。這種合作模式既能使高校和企業獲得當地政府的資金和場地投入,還能為老師和學生提供接觸社會和前沿科技的機會,甚至在研發的過程中還會衍生出新的企業。此外,南郵也積極將資源引入學校,在校內建立企業工作站和研發中心等。
在我看來,校企合作是相互促進的過程,既滿足了企業創新的要求,也讓老師和學生得到了鍛煉。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培養出真正的擁有創新技能的“硬核”人才,才能支撐起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