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有這樣一則新聞引爆網絡:英國BBC新聞網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與愛因斯坦等一起進入候選人名單。很多網友評論,屠呦呦進入候選人名單的最關鍵一條,在于她始終堅守科學精神。
這種科學精神,就如中國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竺可楨先生早年所說的那樣,用科學方法來求出真理,真理求出之后,就必須宣傳擁護,雖犧牲一切,亦在所不惜。竺老所提倡的科學精神,至少包括懷疑精神、創新精神和堅守精神。
懷疑精神。不迷于“上”,不去盲目崇拜所謂的偶像、相信所謂的權威;不迷于“古”,不去做一味引經據典、把“老黃歷”供上神壇的謬事;不迷于“他”,不去照抄照搬他人經驗,而是區分良莠、去偽存真。懷疑精神要旨在于不迷信、不盲從,通過合理質疑、批判,確立正確的科研方向。
創新精神。創新是科學研究的實質,更是科學的生命。就是要在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改良或創造。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要想發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根本上依靠創新,也必須依靠創新。
堅守精神。科學精神離不開堅守二字。年輕時的屠呦呦,執著于一次次的科學實驗,不計名利,全力以赴。沒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科研條件,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她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歷經190次失敗仍不退縮,最終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讓無數人得以逃離瘧疾的魔掌。和屠呦呦一樣,我國的“兩彈一星”元勛們,為了祖國事業,隱姓埋名于沙漠戈壁,不圖名利、前赴后繼、執著堅守,用非凡成就為堅守精神作了生動注腳。
可以說,擁有科學精神是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關鍵所在。有社會學家就提出,科學精神濃度高的區域,其文化更具非凡活力,受此文化熏陶的群體也更具創新精神。如今,高新科技不僅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更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糾其機理,秉承懷疑、求真、發展的科學精神,能夠在最大限度內激發各行各業的創新能力,推動整個社會發展進步。
我們已步入新時代,科技對軍事領域的影響,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已成為構成戰斗力的重要因素。戰爭形態的演變,其實體現的是武器裝備、科學技術的對抗升級。讓新時代充盈科學精神,尤其要注重把科學精神培養融入練兵備戰,滲入工作學習的具體實踐,引入工作實績的科學評定。同時,還要結合擔負任務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強調科技制勝理念,把技術創新能力、嚴謹細致作風、團結協作能力,落實到相關具體工作中,推動青年官兵不斷強化科學素養,用新思想、新理念審視自己、提高自己,用發展的眼光、“明天”的格局去思考戰爭、研究戰爭,在能力迭代升級中練就過硬的打贏本領。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