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大潮下,通過構建數字化工廠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生產制造水平已經成為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手段和目標。在推進智能工程建設過程中,各種工業自動化軟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國產工業自動化軟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涌現出了一批具備行業影響力的廠商。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軟件企業,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力控科技)是“制造業+互聯網”融合的行業解決方案及相關工業軟件產品提供商及服務商,近幾年的業務實現了快速增長。
在第十六屆中國制造業MES應用春季論壇上,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成先生,深入介紹了力控科技的產品體系以及智能制造軟件的選型和落地策略,以下是e-works記者對劉總的采訪總結。
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成先生
專注“制造業+互聯網”,打造全面的工業軟件產品體系
力控科技從北京三維力控的工業自動化軟件產品起步,經過多年的耕耘與實踐,目前已發展成為集工業軟件與工控信息安全產品于一體的研發企業,形成覆蓋數字化工廠各業務層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支撐體系,助力互聯網+工業模式升級,為企業提供核心工業軟件平臺和工控信息安全產品。
目前,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力控科技一方面積極融入以融合創新為主流的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生態圈,同時也以提高核心競爭力來建設自身的產業生態系統,助力新工業革命的發展。劉總表示,力控科技在智能工廠領域涵蓋了從現場控制層、生產調度層和信息化等不同層次的產品應用,在設備互聯和IOT層面有強大的接口能力,從采集層的IOT,邊緣計算、數據收取、數據存取、數據挖掘、生產調度指揮覆蓋完整的生產線,致力于為用戶解決高端應用、高端制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在工廠內的管控一體化集成方面,通過提供從自動化監控到生產信息化決策調度的系列工控軟件產品,構建完整的智能工廠縱向集成解決方案,實現企業生產調度與在線運營管理系統。作為目前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群系列的產品解決方案商,力控科技與中科院自動化、普云數據等在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領域優勢相結合,重新定義了智能工廠建設新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新的運維管理模式。
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力控科技通過提供工業物聯網互聯產品、工業大數據管理平臺及工業APP開發工具,完成從生產到決策的實時優化,并與中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形成戰略合作,成為阿里ET工業大腦及IOT的生態合作伙伴。力控科技還借助“智能產品+狀態感知+大數據處理”幫助企業構建智能服務體系,改變企業現有的產品銷售和服務模式,增加在線應用、自動配送、優化保養、自動預警等智能服務模式,助力企業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轉型。
智能制造大潮下,MES成為智能工廠建設的樞紐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物聯網、大數據、AI與工業技術加速融合,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沖擊,推動了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智能制造的大趨勢下,不僅要求企業高效的生產,同時要具有靈活的處理能力,才能快速響應市場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企業要實現需求的快速響應, “計劃”與“生產”的密切配合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企業和車間管理人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生產現場的變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快速的應對,保證生產計劃得到合理而快速的修正。劉總認為,雖然ERP和現場自動化系統已經發展成熟,但其服務對象是企業管理的上層,對車間層的管理流程不提供直接和詳細的支持。而現場自動化系統的功能主要在于現場設備和工藝參數的監控,它雖然可以向管理人員提供現場檢測的統計數據,但無法給出車間的整體管理信息。所以,ERP系統和現場自動化系統之間出現了管理信息方面的“斷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張皮”現象,對于用戶車間層面的調度和管理要求,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或功能薄弱。而MES負責車間生產管理和調度執行,處于計劃層和現場自動化系統之間的執行層。一個設計良好的MES系統可以在統一平臺上集成諸如生產調度、產品跟蹤、質量控制、設備故障分析等管理功能,使用統一的數據庫和網絡聯接,可以同時為生產部門、質檢部門、工藝部門、物流部門等提供車間管理信息服務。MES通過強調制造過程的整體優化來幫助企業實施完整的閉環生產,協助企業建立一體化和實時化的信息體系。
在談及MES與智能制造、智能工廠之間的關系時。劉總認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智能制造的實現是以智能工廠為載體,而MES系統又是智能工廠建設的樞紐。MES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資源消耗,是當前制造企業推進工業軟件應用的熱點。劉總強調,現在沒有一個普世的MES適應所有行業, MES需要在某個行業不斷積累、迭代,并根據行業用戶的需求和組織架構重新定制,才能在企業成功落地。
智能制造軟件的選型和落地策略
制造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但制造企業在組織、業務、產品和價值鏈方面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為數字化轉型帶來諸多障礙。工業軟件作為制造業的數字神經系統,是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利器,也是體現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關鍵。企業在踐行智能制造,打造數字化工廠時,對軟件產品選型與落地還存在一定的茫然。針對這些企業存在的疑惑,劉總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企業要完成數字化基礎設施改造。對于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在數字化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不足,無法對車間設備、生產過程等環節的數據進行有效管控,存在信息孤島。企業可通過部署新型網絡技術,進行設備、生產線、車間等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進一步提升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從而實現對數據實時收集、存儲和分析。
其次,細致的梳理內部需求。依據企業業務流程規劃好長、短期目標,并做好詳細定義。企業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比如實施條件、車間管理基礎、人員素質、投資能力等方面,去設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及需要達到的效果,切忌追求大而全。劉總認為,現在很多優秀的廠商所研發的產品具有很強的擴展性,可以滿足企業后續的橫向和縱向發展需求。
最后,選擇適合并有實力的廠商提供服務。在選型時,企業要全面調研市場中的廠商類型及結構,選擇真正滿足自身需求,解決實際痛點的產品。同時在企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投資價值高,性價比合理的產品,不能為節省投入而犧牲產品的功效或服務質量。劉總還表示,廠商的本身的實力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良好的實施和服務團隊是保證管理軟件正常運作以及良好后期服務的基礎。
后記
不管是數字化轉型還是智能制造,核心都是利用數據和模型,優化制造資源的配置效率。劉總認為,智能化除了單一的注重工業機器人、智能設備的使用之外,更多是從整個工廠的全局進行考慮和優化。在實施智能制造相關系統時,需要了解底層的數據采集、數據存儲以及行業工藝流程特點,才能針對一個具體的行業甚至一個具體的用戶進行需求分析,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