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物聯網的發展歷程,算起來已經十余年了。從最初的磁鐵感應、笨拙的電梯隨行電纜通訊、取巧的RFID卡,到后來從電梯控制板取數據、各種無線通訊協議、各種APP二維碼,再到后來的外掛感知的電梯黑匣子、NBioT/4G/2G/Wifi齊上陣,乃至于集大成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慧電梯,等等,可以說智慧物聯網見證了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全過程。
而且,不僅在技術上,電梯物聯網探索了幾乎所有的方式,在商業模式上,電梯物聯網也是物聯網商業模式演進的一個標準樣本。
對于物聯網而言,電梯既標準也特殊。
說標準,是因為電梯物聯網,就是標準的物聯網,從感知到通訊到分析到決策到處置,完成了完整的業務循環。而且,電梯是特種設備,在政府監督管理之下,物聯網不僅是需要,更是必要。
說特殊,是因為電梯的“有管用責”比較復雜。簡單說:電梯是建筑的一部分,是業主的資產;電梯管理權在物業,而且責任也在物業;電梯是特種設備,維修權在維保,不是誰都能動的;電梯用戶可能是上面任何一種,也可能與上面任何一種人都沒有關系。
特殊之處,還不僅如此。特種設備監管部門負責監察,理論上可以管電梯維保機構。物業是建設部門負責,協調產權卻在街道社區。
從性質上看,毫無疑問,電梯是私有財產。但電梯同時也是公共交通設備。想想我們乘坐電梯,有幾個人知道,這電梯是誰的財產、又有誰支付過電梯乘坐費?
鑒于以上特殊原因,電梯物聯網的發展歷程崎嶇磨難,仿佛西天取經一般。這也就造成了智慧電梯這個概念,以及各種商業模式的探索。
利益關聯方的交易結構
商業模式,根本要解決的就是:誰來最后埋單。科班的說法,叫做:利益關聯方的交易結構。
最初的方式,也是首先會想到的,當然是政府采購。這是公共安全問題嘛。
可問題是:政府是否需要為私人財產再花錢?如果套用環保監測,算是有道理,如果套用私家車,那就沒道理。而且,要全覆蓋,還是一部分?要采購多少數量?財政能力如何?是否有可持續性?
這一系列問題,最終的結果是:監管平臺政府需要建設,局部試點政府需要做,弱勢群體政府需要做,標準也需要政府做。
如果當地政府財力很好,倒是惠民工程,財政埋單無可厚非。倘若財力不行呢?
既然電梯是私人財產,第二種方式是業主購買。非常遺憾的是,對法人主體的樓宇還好處理,對住宅小區這事太難了!人多難辦事,你懂得。
那么物業購買如何?這算是第三種方式。不少地方政府嘗試過,不過這個制度成本非常高。所以由物業為主體大規模安裝,很難推廣執行。
第四種方式,就是維保機構。眾所周知,電梯維保機構的日子過得也很苦逼。在一個混亂的市場中,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好的電梯維保機構并不能有好的收入。付這筆錢,似乎也不太靠譜。
當然,還有第五方埋單的邏輯:乘客埋單。比如廣告運營,但從近十年的探索來看,也不太靠譜。姑且不說廣告權是誰的,有廣告價值的早就有廣告了,沒有廣告價值的誰會出錢?
至于把電梯當做流量入口(也算第五種),則純屬玩互聯網的忽悠,已經成了笑談。
也有運營商投資建設,政府、物業、維保、業主購買服務的模式,本質上還都是上面的五個付錢的對象。這也算是第六種模式吧,誰讓運營商提供通訊服務呢。
如此看來,電梯物聯網,豈不是一個死結?
貌似如此。究其根本,要回到制度性因素。好在,不久前,市場監督總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改進電梯維護保養模式和調整電梯檢驗檢測方式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改革維保方式,給了這個市場一線生機。
但凡商業模式,要解決誰來付錢的問題,還要解決分錢的問題。所以必須在交易結構上下功夫才行。
倘若征求意見稿執行,就給出了商業模式的操作空間,就可能從供給側入手,解決這個問題。征求意見稿,降低了維保成本。
在電梯維保總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騰挪出了空間。通過加裝電梯物聯網設備,可以申請獲得“按需維保”試點,進而由監測技術和精細維保管理,將原來維保的成本降低到三分之一到一半。
這個空間就足以覆蓋電梯物聯網的成本,而且還有剩余。附帶效應是,維保公司中的“良幣可以驅逐劣幣”。
因為有了對電梯運行全過程的數據,財產風險變得透明可控。于是財產保險的邏輯也就能夠跑通了。一旦保險通,則電梯就能夠像私家車一樣,獲得新生。
下一個時代,希望電梯能夠盡快進入物聯網時代,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生機...
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