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成為加速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推動力,人工智能產業已成為我國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那么,人工智能應用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有何優勢?本期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等專家詳細解讀。
我國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兩年來,人工智能發展態勢良好,理論與技術研究進入新階段,多方面的應用迅速展開,人工智能治理取得新進展。
比如,在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方面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我們需要繼續培育它,用強大的算力支撐它的發展。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和經濟社會特別是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主線;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是主攻方向;構筑知識群、技術群、產業群互動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撐的生態系統,是支撐體系,從而帶動發展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
國家規劃提出了“一二三四”總體布局,“一”是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把各個創新主體聯結起來,形成一個開放創新體系;“二”是把握人工智能的技術與社會雙重屬性,這兩種屬性要有機統一起來把握好;“三”是堅持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推進;“四”是全面支撐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
要強調指出的是,構建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不是N個孤島,這方面還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改革創新。而就研發的內容而言,必須要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從技術角度來講,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人機混合智能、自主無人智能、跨媒體或者多模態的智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征性關鍵技術,要重點發展,力求突破,努力形成我國的技術強項。
到去年底,國家已經建立了自主駕駛、城市大腦,醫學影像、智能語音、智能影像五個開放創新中心,既體現了以重要應用為導向,也體現了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中心地位。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開放以更好匯聚創新資源支撐應用發展,進一步探索如何聯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要按照規劃要求加快構建泛在的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人工智能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是計算能力,算力是智能時代的核心生產力,要繼續加強超級計算的基礎設施,分布式計算基礎設施和云計算中心的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性能計算的應用生態環境,特別是統籌利用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高性能、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提升超級計算中心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服務支撐能力。智能的超級計算中心,不僅是比賽浮點運算速度提高,更要高效支撐人工智能的智能計算。要高度重視開放強大的人工智能應用服務平臺的建設,計算是為應用服務的。比如,要探索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計算;又如要探索發展面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的計算。對于人工智能的治理,不僅要提出治理的原則,而且要在技術上能實現這些原則。比如,要求人工智能是公平的,怎么檢測公平性,支撐公平性,必須要有技術手段。
智能計算要發展和普及,需要好的操作系統。設想假如沒有Windows操作系統,有多少人會用計算機?現在一些外國企業比如谷歌在這方面走在了前面,我們要選好策略加快發展,這是關系全局和長遠的戰略性技術,不可忽視和輕視。
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要發展技術,突破現在技術上的問題,而且要實現有效的治理,真正做到安全、可靠。比如,在進行數據的采集和訓練的時候,要確保數據的正確性、確保數據分布的平衡性、公平性,來消除數據導致的偏差。在進行設計和訓練的時候,要根據倫理規范設計模型結構進行模型訓練,它要具有人類的倫理道德。在檢測模型的公平性、可靠性和解釋性的時候也要把倫理要求加入進去,最后在應用實踐中進行反饋,這樣形成一個閉環的完整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的技術框架。今年6月,我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提出“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八條原則。這八條原則要靠計算才能夠讓它落地,也就是說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必然要求負責任的智能計算。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