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根基,我們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關鍵。為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考察時強調:“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經濟不能脫實向虛。要扭住實體經濟不放,繼續不懈奮斗,扎扎實實攀登世界高峰?!?實體經濟體現了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水平。從國際經驗來看,失去了實體這個經濟增長“發動機”,會陷入經濟增長失速、產業空心化、國際競爭優勢下降、貧富差距拉大等陷阱。美國及歐洲等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進行了深刻反思,紛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著力重振本國工業,重塑全球競爭優勢。以工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也是后發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更是國家間競爭比拼的基礎實力、抵御經濟危機的重要支柱。因此,發展實體經濟是穩增長的基礎,實體經濟是現代經濟運行的根基,是市場經濟得以穩定運行的最廣泛基礎,是財富創造的真正源泉,在國際競爭的范疇來看,對工業、實體經濟再怎么重視也不為過。
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為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變化,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就要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重點工作任務,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大力發展與實體經濟相協調并能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的虛擬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的全面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加大改造提升競爭力,保持實體經濟的長久活力。
發達的實體經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證。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和創新驅動器,在維持經濟社會穩定中發揮著中堅作用??v觀中外,那些實體經濟所占比重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就業比較充分,經濟的穩定性比較強,不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是實體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他們充滿活力對縮小收入差距、保障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只有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政府才能不斷擴大稅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對于公共產品的供給力,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
堅持正確戰略選擇,讓實體經濟闊步走向更健康的發展階段。實體經濟水平越高,經濟實力就越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硬道理。當前,我國經濟正在轉型升級,能否實現關鍵的一躍,就看實體經濟發展得如何。轉型必然伴隨著陣痛,困難阻礙在所難免,唯有堅持正確戰略選擇、堅定邁過必過之坎,才能闊步走向更健康的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蓖苿又圃鞓I高質量發展,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要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整合產業結構、培育產業集群、突出創新引領,促進智能設備制造和傳統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要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加強科技前沿領域基礎研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挺起創新的脊梁,才能為實體經濟壯骨健髓。當前中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因此要培育人才高端團隊,加大對科學前沿領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團隊的培養、支持力度;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清除人才管理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按照市場規律促進科技人才良性有序流動;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建立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機制。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實施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改造,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智能化發展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重塑了全球產業鏈分工,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的新動能,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產業網絡化、數字化在我國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將催生萬億美元的市場,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協同發展的綜合體系,不斷完善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法律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做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切實強化要素保障,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給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是適應經濟形勢新變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全面提高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平。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使其真正成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傳統金融,大力發展新型金融,做大做強要素市場和運營平臺,讓金融真正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健全金融體系功能,完善金融市場結構。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廣覆蓋、具有影響力、服務能力更強、適用對象更廣的發達金融服務的金融市場對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至關重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立足實體經濟,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各級股票市場、商業票據市場和金融租賃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引導資本流向那些發展前景較好的優質實體企業。
規范金融機構治理失范,加強金融監管。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在深化金融機構改革的同時,監管層在加強機構監管、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方面也不斷加碼。首先需要推進立法建設,完善頂層設計,以形成法律體系;其次應該重塑監管理念,完善監管協調機制,促進監管協同;另外,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抓住主要矛盾。
摘自《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