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必須統籌兼顧研究生道德品質、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憑借才華、素養和膽略真正肩負起為國擔當、推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使命。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與人才的較量。新中國成立70年來,研究生教育實現了立足國內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已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的主力軍。
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必須統籌兼顧研究生道德品質、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憑借才華、素養和膽略真正肩負起為國擔當、推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一批又一批“品優、業專、術強”的高素質優秀拔尖創新人才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深刻訴求,更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自身發展的題中之義。
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研究生教育處于我國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頂層,直接決定著高素質、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質量。面向未來人類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需要,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創造新“國之重器”的使命擔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通過在研究生群體中大力開展崇高學術精神的教育、培養及塑造活動,擺脫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研究取向,將善于思考探索的學術意識和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傳遞給學生,讓優良的學術精神在研究生心中“內化”并升華,使學生在知識追求中建立高尚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懷、人生品位,學會正確認識、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其樂于創新的求知旨趣,建立開創未知世界的知識驅動。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要培養研究生對本學科的情感,啟發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養成問題意識和探究興趣,在其心靈深處激起探尋知識的熱情、獲得真理的渴求以及對學術的真誠熱愛,使其具備認真嚴謹、勇于進取、敢于挑戰的創新精神與學術品質。
堅持基墊與躬行相統一
扎實的學科素養是開展創新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基礎,寬厚的知識儲備是激發創新思想和知識遷移的重要土壤。研究生期間的學習需要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跨學科知識的豐富性,只有讓學生堅實掌握本學科內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論知識、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多學科前沿知識,并經過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實踐和應用,建立完整、系統、全新的知識體系,才能夠在實際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做到融會貫通、游刃有余。要結合人才培養需求的多樣化,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符合不同類型人才和不同人才發展方向的多元化、復合型課程體系,構建適合研究生自身發展和未來科技發展的知識體系;加強研究方法論知識課程建設,提高研究生研究過程設計能力、學術論文撰寫能力,為其開展科學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研究生教育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研究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的能力。教學與指導應注重講明義理,使其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躬行實踐,拿出經過深思熟慮、能有效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創性成果。在系統的知識體系與科研方法的基礎上,要培養學生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安排研究生加入到相關課題項目的研究和生產實踐工作中,把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活動有機統一起來,培養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讓勇于提出新觀點、產生新成果、開辟新領域的能力,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如此其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才能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堅持交融與傳承相統一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知識加速迭代、創新指數爆發,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日益廣泛,單一學科、單一學校、單一國家的知識閾限已無法滿足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面對多元文化沖突融合、新技術革命、新生代的成長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研究生教育只有主動適應這場以國際化和數字化為主要特征的復雜環境變遷,以國際化的視野、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懷,加強跨國師生資源和教學資源的交流,促進教育觀念、管理方式的融合,才能培養面向世界的創新型人才,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在新中國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研究生教育要主動順應全球化的潮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與國際接軌,吸納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和成功的范例,不斷拓展研究生的學習途徑、學術視野,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知識獲取渠道,使學生了解和把握學術前沿與熱點,真正參與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過程中。
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要保持本土文化的定力,建立符合本民族特性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以高度的自覺和自信,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精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環境及相應的語言表述方式,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針對性與具體內容是各不相同的,同一社會制度的國家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更是大相徑庭。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在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成功經驗時,只有結合本國國情,處理好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利害關系,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制度,抵制西方腐朽思想與潮流的負面影響,建立正確的文化教育國際化交流觀,才能使人才培養植根于民族深厚的沃土,彰顯出自身的顯著特色,從而更加有效、有力地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教育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