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間,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簡稱“臨港新片區”)建設作出明確指示,強調臨港新片區要“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有針對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質量”。
為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臨港新片區須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為上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等四大功能提供助力。
行動回顧:在政策支撐、產業布局、營商環境及城市功能提升上下功夫
自2019年8月正式掛牌以來,臨港新片區發揚“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的精神,相繼出臺了一批產業、金融、人才等政策,并加快政策落地實施,力爭打造制度創新高地。
出臺“臨港50條”,構筑政策支撐體系。“臨港50條”堅持“三個優先”,體現特殊支持,幾乎涵蓋了從上海市事權出發、發展急需的全部政策支持,涉及管理權限、專業人才、財稅金融、規劃土地、產業發展、住房保障、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同時,配套政策力度超前,分工負責部門緊密跟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78項任務分工、《特殊支持政策》的80項任務分工及自動適用《浦東再出發若干意見》政策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明確的產業扶持政策,共計近180項政策任務,目前已完成1/3以上。據統計,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共接洽各類項目近500個,其中70多個產業項目已初步具備簽約落地條件,總投資額達1000億元。
布局前沿產業,建設開放型產業體系。“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和“智能造”產業集群,正在加快成長為浦東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器。前沿科技產業、新型國際貿易、高能級航運服務和跨境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正加緊提升產業集中度和顯示度,統籌培育以總部經濟、智能經濟、藍色經濟、離岸經濟、創意經濟和健康經濟為代表的新片區經濟形態。
推廣“臨港速度”,塑造上海政務品牌。為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優化營商環境,臨港新片區加快行政審批,加大簡政放權,積極推動特斯拉項目審批模式的常態化、制度化。在多方助力下,特斯拉超級工廠實現當年開工、當年交付首批國產版特斯拉。受益于特斯拉項目的成功探索,新奧動力微型燃氣輪機研制項目從摘得土地到取得建設用地批準書、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和施工許可證“四證聯發”僅用了五天時間。“臨港速度”的推廣,得益于臨港新片區從“以部門為中心”的單個事項,轉向“以企業為中心”、辦成“一件事”的業務流程再造,以及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一網速聯”“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通用”“一網賦能”服務品牌,建設全球數據港的率先探索。
瞄準現代化新城,完善城市形態功能。依據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新城建設目標,對照廣大市民的迫切需要和熱切期盼,上海市進一步夯實大基建,大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全力做好臨港新片區總體規劃、交通、配套產業等專項規劃,全面保障基本民生、提高品質民生;積極探索精準化住房管理,堅持精細化城市管理,鼓勵支持臨港智慧城區建設,在更大范圍推進海綿城市試點。
前瞻建言:以制度創新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上海樣本”
在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內,臨港新片區要對標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博采眾長、發揚優勢,做好經濟形態、城市形態和高質量發展生態三篇大文章。為此,應著力以開放探索為主線,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新城建設為載體,以人才集聚為突破,構造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大型“生態圈”,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上海樣本”,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貢獻上海力量。
積極構建大型“生態圈”。有步驟、分階段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具有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形成支撐整個區域經濟的多功能構架,從產業、金融、貿易、航運、研發等多個維度著手,積極構建大型“生態圈”,把產業創新、深度研發和高水準服務融為一體。
抓住“境內關外”牛鼻子開放探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緊實施投資經營、貨物進出、資金流動、運輸開放、人員執業、信息聯通六大開放政策,加快建設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加快落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全面風險管理制度。在經貿規則、法律規范、政府服務等方面探路先行,逐步實現由特惠到普惠、從“臨港速度”到上海速度、中國速度的轉變與提升,為全國營商環境建設樹立制度標桿。
聚焦高端產業和前沿領域,發揮新經濟形態引領創造作用。臨港新片區建設應按照先行啟動120平方公里,輻射聯動386平方公里,整體謀劃873平方公里總布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融合發展新型貿易、投資、研發、產業、服務等更多功能。
規劃建設現代化新城,服務新時代上海城市功能新躍升。通過大力發展臨港新片區,形成新時代上海發展東有臨港新片區、西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比翼齊飛”的新戰略空間。依托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協調構建集疏運體系,打造服務“一帶一路”、服務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
突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近悅遠來的國際化人才聚集新高地。規劃建設國際創新協同區,發揮頂尖科學家論壇帶動效應,加快建設浦東國際人才港,落實臨港人才新政,讓海內外人才將臨港新片區作為追夢的熱土,創新、創業、創造的搖籃。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