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的暴發短期內打亂了我國的正常生產秩序,極大地延緩了節后正常復工的節奏。由于疫情導致的產能供給不足將沿著生產鏈向上、下游擴散,加快全球生產鏈布局變化,我國國內產業鏈面臨著加速對外轉移的風險。本文基于世界投入產出模型對全球價值鏈的定量測算,分析了疫情造成的中國出口產能供給不足給全球產業鏈造成的影響,剖析了我國產業鏈加速外移風險的因素與影響機制,梳理了短期和長期內我國產業鏈對外轉移的主要風險點,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我國節后產能恢復的不確定性與難度較大
當前疫情導致我國節后產能嚴重不足,短期內出口供給存在很大缺口。疫情防控增加了產能恢復的不確定性與難度。
受疫情影響,我國節后生產復工受到嚴重沖擊,產能恢復緩慢,出口導向型企業及時交貨壓力較大。廣東省和浙江省是我國貨物出口的大省,但是相對嚴重的疫情影響了兩省的復工進度。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截至 2020 年 2 月19日,浙江省企業復工率指數為 57.8%。根據《南方日報》報道,截至 2 月 17 日,廣東省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超 50%;截至 2 月21日,廣東省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為 82.2%。雖然企業的復工率在逐步回升,但出口產能已經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這些重點出口地區的產能受限將進一步增大我國出口的短期供給缺口,加劇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
除了短期出口供給缺口外,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復工還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防疫物資供給不足、疫情防控難度增加等困境,增加了出口產能恢復的不確定性。上海美國商會 2020 年 2 月11—14 日對 109 家在長三角地區有制造業業務的美國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 78.2% 的企業表示沒有足夠的工人來運作完整的產業線,有 38.2% 的企業表示防疫物資仍然不足,有 41% 的企業表示缺乏員工是未來 2—4 周的最大挑戰。此外,企業復工也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勞動力的集聚,從而增加疫情反復的風險。2020 年 2 月20 日,當當網一名員工在復工后被確診患新冠肺炎,其他部分員工也出現發燒癥狀;2020 年 2月15日,格力電器工會發布通報,一名接送員工的大巴車司機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除了企業內部存在不確定性外,國際間商品的運輸同樣受疫情影響并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例如,澳大利亞在 2020 年 2月3日宣布,對 2 月1日以后對自中國前往澳大利亞的船舶進行 14 天的隔離,美國、菲律賓等國也陸續出臺了相應的管控舉措。除了水運之外,空運受到的影響更大,目前,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已經完全或部分停飛了一段時期內與中國之間的往來航班。
2、我國產能缺口或將沖擊全球生產體系
我國是全球生產網絡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也是亞洲生產鏈的核心樞紐。受疫情影響,一定時期內我國的產能缺口或將沖擊全球生產體系,增大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近年來,隨著中國不斷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產網絡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也是亞洲供應鏈的核心樞紐。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編制的世界投入產出表計算,2018 年,在韓國、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國外中間品總投入中,來自中國的中間產品分別占 16.9%、12.9%、10.9% 和 10.5%,而東南亞經濟體中越南、老撾等國甚至超過 30%。從行業來看,中國是全球電子電氣設備和紡織服裝等行業生產鏈的核心樞紐,來自中國的中間品占這兩個行業生產鏈上所有中間進口品的比例都超過了 20%。其他行業,如機械設備、化工橡膠、皮革制品和家具等制造業,中國也是周邊發展中國家生產鏈中最重要的上游供應商。一旦中國的出口供應受到限制,將沿著全球生產鏈對世界生產活動造成嚴重沖擊。
中國的生產和消費也極大地拉動了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出口生產。根據亞洲發展銀行編制的世界投入產出表計算,2018 年澳大利亞 27.8% 的商品出口至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這一比重分別為 27.3% 和 15.8%,巴西為 17.7%,俄羅斯為 8.5%,美國為 5.9%。隨著中國加大開放國內市場力度的一系列措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產鏈重要的需求中心之一。
無論從供給端還是從需求端,疫情對中國生產的沖擊都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全球生產體系,加大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
3、我國面臨產業鏈外移加速風險
受疫情影響,我國產能恢復的不確定性如果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改變,可能促使跨國企業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出去,我國面臨著產業鏈外移加速的風險。
疫情導致中國出口企業的短期供給存在巨大缺口,且目前供應前景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海外客戶和外商投資企業可能會尋求來自中國以外的供應商進行替代,從而誘發部分產業、部分地區的訂單損失,造成產業鏈對外轉移的黑天鵝事件沖擊。
目前,疫情已經影響了國內跨國企業的全球運營,上海美國商會的調研中,48.2% 的企業表示停工已對其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影響;有 49.1% 的企業表示如果停工持續,將在一個月內陸續受到影響。受疫情影響,現已出現產業鏈對外轉移的案例。汽車零部件廠商 F-Tech 公司已決定將此前在武漢市工廠生產的制動踏板改為在菲律賓工廠生產。長期來看,疫情將加快跨國公司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備選區域,很可能從原來的“中國+1”的產業轉移模式轉變為“中國+n”的模式。而產業鏈整體遷移的上下游連帶效應也可能將加劇我國產業空心化的風險。2020 年 2 月21日,商務部外資司表示,從 1 月份中國吸收外資數據看,疫情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預計一季度影響將更加明顯。
基于全球價值鏈數據庫的模型測算結果顯示,在產業關聯較低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生產模式)中:紡織服裝、皮革鞋帽等行業的勞動力強度高,屬于勞動套利行業,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很容易被轉移至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電子電氣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行業的勞動力強度低,技術密度高,容易回流至發達經濟體;金屬冶煉加工等行業屬于環境成本較高行業,隨著我國環保標準不斷提高,容易轉移環保標準較低的周邊經濟體。疫情的持續導致國內產能恢復緩慢,這些行業存在著較高的對外轉移的風險。
4、疫情在中長期對我國產業鏈外移的影響仍需注意
如果疫情在短期內(2020 年第一季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則疫情對產業鏈轉移的總體影響有限;但鑒于疫情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仍需注意中長期對我國產業鏈外移的影響。
在上海美國商會的調研報告中,60.9% 的企業表示不會考慮搬遷。在 2020 年 2月21日商務部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商務部外資司表示從長遠和總體上看,疫情的影響是階段性的,中國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大多數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信心的戰略沒有改變。
若能在短期內(2020 年第一季度)有效控制疫情,而且我國國內生產在 2020 年 3月前能夠逐步恢復,停工時長控制在1個月內,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主要集中在我國國內。由于供應商的替換需要時間基礎與相關資本投入,產業鏈轉移伴隨的成本通常較高,在國內生產能夠在短期內恢復的前提下,本次疫情對我國產業鏈對外轉移的影響將是有限的。但如前所述,疫情對我國和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已經初現,需密切關注疫情造成的部分產業鏈加速外移的風險。
5、政策建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中的講話,打破出口導向型企業兩難困境,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目前,出口導向型企業存在兩難困境:一方面,停工意味著訂單損失和產業鏈對外轉移風險;另一方面,復工又面臨著勞動力、防疫物資的不足和防疫前景的不確定性。因此,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部署,積極為非重點疫區企業復工提供政策保障、物資保障和勞動力供應支持措施。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積極為相關出口導向型企業背書,尋求與經貿伙伴的溝通協調,在保障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時,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運行。
對于復工的企業,要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確保充足的防疫物資保障,在保障產能恢復的同時嚴防疫情的反復。
復工企業需要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加強對復工人員健康管理,特別是復工人員流動性的及時跟蹤。加強生產過程中的防護,確保防疫物資的充分保障。加強工作場所管理,杜絕人員聚集。及時對出現可疑癥狀的復工人員進行隔離觀察與醫治。實現復工與疫情控制兩手抓。
各地應根據當地的疫情防控情況、各行業的對外供應壓力,有序推動出口導向型企業恢復產能,減少我國產業鏈不必要的對外轉移。
要特別關注疫情對機電設備、化工產品、紡織產品等重點出口行業,以及中小型外貿生產和供應企業的影響,并積極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和財稅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控制我國外貿訂單和產業鏈不必要的對外轉移。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趕工,爭取在后三季度發力,彌補疫情導致的停工影響。
停工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了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影響的規模。中央及地方政府應在疫情得到充分控制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的后續趕工,如:對企業在節假日的加班工資給出一定程度的補貼或者稅收減免,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允許企業適當減少政策性停產時間等。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