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有力支撐。
日前,習主席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處于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應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此時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有何重要意義?記者為此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記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預計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我們應如何看待?
王一鳴:不可否認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短期沖擊,增大了全年經濟下行壓力。首當其沖的是居民消費。疫情擴散恰逢中國春節假期,嚴格的隔離措施和限制人員流動,直接造成線下消費活動特別是餐飲、旅游、住宿、交通、娛樂等服務行業大面積暫停運營,消費受到較大影響。二是企業生產面臨困難。復工推遲、物流受阻、供應鏈被打亂,企業正常生產秩序受到沖擊,特別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受沖擊更大。收入和現金流收縮,同時還要保證工資、社保、租金、利息、稅費等固定支出,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三是就業矛盾更趨突出。企業開工不足,減員壓力增大,加之部分小微企業有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停產或倒閉的風險上升,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然而,同時我們應認識到,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階段性的。從中長期看,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不會改變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不會改變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趨勢,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應對疫情還會一定程度上激發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加快補齊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短板。
記者:為應對疫情,中央政府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各級政府也出臺各項政策舉措。從此次疫情防控采取的各項行動中,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哪些特點?
王一鳴:疫情出現以來,為保障一線防控疫情的需要,我國在短時間內集結各方面力量和各類社會資源,包括動用軍隊醫療資源,共同應對疫情的沖擊和挑戰,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保障,充分顯示了我國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加大了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各級政府及時出臺政策舉措,在保障物資供應、恢復生產運營、扶持中小企業、保障就業民生等方面有力有效,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從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可以看到我國經濟蘊藏的巨大潛力和韌性。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19年,我國GDP已經近100萬億元,是2003年的7.21倍,這為戰勝疫情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
同時,我國還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大規模生產能力,在應對疫情中能夠及時保障醫療物資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顯現出強大的抗疫情沖擊能力。在此前應對各種復雜挑戰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也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政策工具來穩定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可以最大限度把疫情影響控制在最短時期和最小范圍。
化危為機,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記者:危中存機。從當前和長遠看,此次疫情將為經濟發展帶來什么樣的新可能?我們應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
王一鳴:這次疫情,在對線下消費特別是餐飲、旅游、住宿、交通、娛樂等形成較大沖擊的同時,也促進線上服務迅速興起,如線上零售、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線上辦公、視頻會議、遠程協助、企業在線運營等。同時,也為5G和人工智能提供了應用場景。
同時,在疫情防控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疫情監測、信息發布、趨勢研判、風險預警、遠程醫療、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疫情固然會造成短期沖擊,但其中也蘊含著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從長遠看,這次疫情將推動新技術的進一步廣泛滲透,催生出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順勢而上,推動產業變革,加快經濟發展動能轉換。一是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嵌入線上消費和服務領域,提供廣覆蓋、便利化、人性化的網上服務,加快線上消費升級和消費潛能釋放。二是推動5G、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大有效投資需求。三是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記者:從此次疫情中,我們應當總結哪些經驗,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王一鳴: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滯后,特別是在醫療保障、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地方政府治理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對此,我們應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要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對此,建議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修改完善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二是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三是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四是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應急醫療救助機制。五是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
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地方治理能力建設,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地方政府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能力,更好發揮在疫情防控和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支撐作用。
防控復產雙管齊下,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記者:從當前情況看,疫情結束后,我國經濟發展預期如何?
王一鳴:隨著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可以看到企業逐步復工復產,春耕備耕有序開展,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將趨于緩和。從以往的經驗看,在經歷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后,隨著隔離措施放松,消費環境逐步改善,市場預期趨于好轉,居民消費和企業生產將逐漸回歸常態,甚至出現“報復性反彈”,經濟增長將逐步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
從目前疫情防控態勢看,一季度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明顯減弱,下半年經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補償性反彈。
記者:在今年這樣的關鍵時間節點,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王一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當前,為防控疫情,各方面大規模調動資源,確保防控一線醫療物資供應,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這既體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是以雄厚物質基礎的積累為前提的。
若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不能有序復工復產,防控一線的物資供應就難以得到持續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需矛盾就可能凸顯。只有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保障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供應,才能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重要條件。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但帶來的短期沖擊和后續影響仍不容小覷。
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抓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定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抓好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創造條件。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