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芯片、提出基于DNA檢測酶調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療方案、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其中,“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項目,揭示了月幔的物質組成,為月球早期巖漿洋研究提供了新的約束條件,加深了對月球內部形成及演化的認識。
據了解,月殼和月幔都是在月球演化的最初階段形成的,撞擊增生過程產生的能量造就了熔融的巖漿洋,較輕的富鈣的斜長石組分上浮形成月殼,而諸如橄欖石、低鈣輝石等較重的鐵鎂質礦物結晶下沉形成月幔。
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最近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SPA區域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并利用搭載的月球車——玉兔2號開展了巡視探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組與合作者,報告了玉兔2號上配置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譜儀(VNIS)的初步光譜探測結果,分析發現了低鈣(斜方)輝石和橄欖石的存在,這種礦物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幔的深部物質。
“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芯片”項目是清華大學施路平研究組與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天機芯片架構,它高效集成了上面的兩種方法,提供了一個異構集成的協同計算平臺。該芯片采用多核結構、可重構構件和流線型數據流的混合編碼方案,既能同時獨立支持基于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算法和神經科學主導的算法以及神經科學中的多種編碼方案,還支持兩者的異構混合建模,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研究人員僅使用一個芯片,演示了無人駕駛自行車系統中通用算法和模型的同步處理,實現了實時目標檢測、跟蹤、語音控制、避障、過障和平衡控制。該項研究有望為更通用的硬件平臺發展鋪平道路并推動人工通用智能(AGI)的發展。
“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項目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融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據了解,該項目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合作者,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中開展了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的實驗檢驗,對穿越地球引力場的量子糾纏光子退相干情況進行測試。根據“事件形式”理論模型預言,糾纏光子對在地球引力場中的傳播,其關聯性會概率性地損失;而依據現有的量子力學理論,所有糾纏光子對將保持糾纏特性。最終,衛星實驗檢驗結果并不支持“事件形式”理論模型的預測,而與標準量子理論一致。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