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助于不斷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圖為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碼頭起航。
圖為成都博奧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在試劑生產車間內生產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該檢測產品在1.5小時內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病毒。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習近平總書記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對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當前,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國內外環境復雜交織,需要對科技創新事業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然突出,必須加快將發展動力轉變為以創新驅動為主。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同時我國發展還面臨不少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重大風險挑戰,比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的最有力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把疫情防控科研攻關作為科技戰線的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從國際看,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突出表現為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就科技發展規律而言,現代科技創新普遍涉及不同學科和領域,單靠某個部門、某個地區、某個企業難以完成,需要聚集不同領域的優質資源進行攻關,政府在組織和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上的作用愈加重要。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產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但總體上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靠市場自發力量又搞不起來。我國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困境以及部分國家對我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堵截打壓的戰略意圖仍然較為明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在高端醫療裝備方面的短板,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醫療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亟待加強。這種形勢下,只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不斷增強我國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才能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戰略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2
新型舉國體制以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根本目標,通過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集中協調配置資源、有效發揮資源效益。
與市場機制充分結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驅動這兩者發揮出各自優勢并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以使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這是新型舉國體制的顯著特征與核心要義。在這一新型體制下,政府要實現角色轉換,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各種力量的統籌協調。市場的作用更加重要,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市場機制成為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的主導動力。
與開放的世界緊密聯系。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意味著科學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須在一個開放的體系中進行創新,考慮全球要素配置。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加強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充分體現了對加強國際合作的開放態度。新型舉國體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實現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辯證統一,積極主動整合和用好全球創新資源,有選擇、有重點地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建立廣泛的創新共同體,在開放創新中積極培育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
統籌考慮經濟性和應用性。新型舉國體制注重遵循客觀規律,更加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滿足人民需求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這一體制既注重實現目標也考慮經濟效益,既注重項目的技術前景也注重其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兼顧各方利益分配和利益實現,能夠在技術、研發、市場、產業之間保持動態平衡。
3
面對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面對重大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掌握主動權,更好著眼于前沿科技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多方面加快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
轉變科技創新治理范式。構建統籌協調的創新治理機制,加強科技、經濟、社會等方面政策的統籌協調和有效銜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機構設置,集中力量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促進各類創新資源集聚,發揮好統籌協調各方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聚焦現代產業發展,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快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協同攻關,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更多參與重大技術攻關。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體系化對抗能力和水平,構建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完備高效的協同創新模式。
實施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既是鑄“重器”,又是補“短板”。要選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若干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在此基礎上,做好科技重大專項2020年后接續實施的準備,在信息網絡、健康醫療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搶占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提供支撐。
建立高效的科研創新組織體系。遵循技術創新和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多體現現代化科學管理要求。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關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組織起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如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就有工程科學等12個專業在一起進行交叉合作。再如,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創新性地采用了工程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兩總”系統的柔性項目制。這種現代化的項目管理組織方式,建立了行政和技術兩條指揮線,在實踐中建設科研生產隊伍,使分工更明確、系統更合理,實現了大科學工程的有效組織。當前,國家實驗室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我們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集中優勢科技資源,在一些重大創新領域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逐步將國家實驗室打造成國家重要戰略創新力量,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創新體系。
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新型舉國體制本質上就是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必須依托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制度框架。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抓緊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提出的改革措施和具體意見,解決影響創新驅動的各類體制機制問題。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在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等多方面發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