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團隊發明的第二代“懸掛式防飛濺手術隔離罩”在臨床中使用。
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勇于作為,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爭分奪秒進行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高校力量,彰顯上海交大的責任與擔當。
圍繞臨床救治的重大需求,我校附屬醫院的廣大醫護人員以“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的英雄氣概,沖在戰疫最前線。自除夕以來,570余名交大白衣勇士馳援武漢,占到上海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他們用行動續寫了交大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黑科技”顯身手,為戰疫一線提供科技支撐
戰疫情,急國家之所急,我校用科技的硬核力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撐。疫情發生后,我校迅速成立防控科研工作組,多部門聯動推進科研工作安全高效開展,開通應急專項快速通道,隨時受理、及時資助疫情防治相關研究,通過一系列措施全面布局、充分保障,使一批研究成果在服務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快速準確檢測新冠病毒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在檢測領域,我校迎“疫”而上,積極攻關。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古宏晨團隊歷經數年研制,實現了產業化的納米磁性載體,為國內首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產品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醫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使用,總量達100多萬人份;研制的全自動核酸檢測儀日增檢測5000人份,為武漢清零作出重要貢獻;產品獲得歐盟CE論證和澳大利亞TGA認證,助力全球疫情防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譚蔚泓院士和楊朝勇教授團隊與兄弟院校聯合研發“現場快速檢測試劑盒”,聚焦現場快速檢測需求,已獲科技部優先支持,被推薦納入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道。崔大祥教授團隊自主開發了新冠病毒急速檢測卡,只需采指尖血滴入試劑盒,即可隨時隨地完成檢測任務;檢測后只需5至10分鐘即可獲得新冠病毒的感染結果,為企業復工、學校復課、公共活動等較大規模人群進行鑒別提供支持。除此之外,馮雁團隊研發“等溫擴增-雷達”基因檢測新技術,樊春海院士、左小磊研究員參與研制的“新冠病毒體外轉錄RNA標準物質”被批準為國家級標準物質,可為中國高水平分析方法研發應用及其國際援助行動提供精準計量支撐。
通過與援鄂一線的實時對接,我校在新冠病毒防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瞿介明、張欣欣、周敏、陳立團隊積極參與恢復期血漿療法,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團隊最新研究揭示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易感器官;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劉嘉琳在武漢臨床發現羥氯喹可有效逆轉重癥或危重癥、阻止重癥向危重癥發展。此外,我校研發的5G無線聽診設備、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面部防壓傷保護組件、咽拭子取樣防護裝置等產品在戰疫一線得到應用。
與此同時,在醫療機器人應用、環境保護與治理、大數據等領域,交大人均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多位交大學者教授醫文結合科學建言獻策,一批高科技成果在戰疫中大顯身手。
產學研結合,全面提升科技戰疫戰斗力
疫情突如其來,我校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確保科研順利開展不動搖,科技力量不斷匯聚,醫學科研攻關能力和學科融合不斷加強,激發出科技戰疫的蓬勃動力。
依托重點學科優勢和學科交叉優勢,學校迅速啟動“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攻關專項”。“醫工交叉專項”聚焦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疫苗及藥物研發、疫情防控和應急科普等方面研究;“軟課題專項”圍繞疫情的發生與演變、防控與管理、社會影響、疫情后評估等方面的問題和難點開展研究。迅速啟動“新型冠狀病毒防治知識產權保護”,支持科研團隊提升專利質量,加快授權、提供知識產權檢索分析、支持專利轉化和應用。
在緊急狀況、重大考驗面前切實履責、堅決擔當,我校一方面聚焦當下重點研發攻關,把科研論文寫在戰疫工作中,為疫情科研攻關貢獻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著眼全局統籌優勢力量,在產學研結合中進一步提升科技戰疫戰斗力,將科研人才優勢迅速轉化為疫情防控生力軍,在交叉融合中不斷加強科研攻關能力,促進學科發展。
構建“云”上防疫線,為國際戰疫貢獻力量
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并呈現蔓延態勢,我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開展戰疫國際合作,為全球戰疫提供智力支持,以實戰經驗和科研成果構建新冠肺炎疫情“云”上防疫線,攜手各國共戰疫情。
我校積極組織連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聯盟疫情防控應急措施國際云會議、中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學術研討云會議、中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線上研討會等多場“云分享”,從疫情防控與救治、科學攻關、學生管理、教學研究等方面為有關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依托學科優勢,我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法國圣埃蒂安高等礦業大學等10多個國家、地區的30余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在病毒檢測、公共衛生、機理研究、趨勢預測、疫苗研制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目前,我校的核酸檢測試劑盒、便攜式快速檢測技術、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5G無線聽診設備等多項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國外醫療實踐。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我校將依托學校多學科綜合交叉和科技人才優勢,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臨床轉化和實際應用,為戰疫持續貢獻上海交大智慧。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