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文娛、在線醫療、電子政務需求高漲,遭遇疫情沖擊的餐飲行業也積極向科技零售靠攏。各地依托大數據,提前布防和分類施策,助力疫情精準防控和有序復工復產。
其背后,數字經濟的力量正在彰顯。當前世界經濟正經歷深刻的數字化變革,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營銷管理、服務支撐等,數字化已經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促進經濟從主要依靠人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轉變。如何將疫情沖擊轉化為經濟轉型動力,推進我國數字經濟穩健發展?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數字經濟在戰疫中迸發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讓國民經濟正常運轉受到較大沖擊,遠程協同辦公需求急劇增長。在線辦公、視頻會議、電話簽約等有力保證著疫情防控期間的停工不停產。據阿里巴巴旗下智能移動辦公平臺釘釘的統計,2月3日以來,超過1000萬家企業組織2億上班族在線開工,預計有5000萬學生通過釘釘在線課堂學習。騰訊的數據也顯示,2月10日,企業微信迎來最強大一波開工、上課需求,后臺服務量上漲10余倍。
觀眾在第九屆中國智慧城市與智能經濟博覽會上參觀智能公交車。新華社發
除了在線辦公,在線文娛也在疫情期間井噴式增長。據有關測算,某游戲平臺僅春節一天流水就達20億元,《囧媽》通過視頻網絡平臺的免費放映大獲成功,抖音等視頻網絡直播平臺受到更多關注和使用。因疫情加劇的線下娛樂業困境將進一步倒逼中國電影行業及文化娛樂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下消費活動更多轉移至線上,擺脫空間限制的數字經濟領域消費模式盡展優勢,諸多電商企業積極發揮平臺優勢,開拓貨源、優化庫存,在彌合供需方面貢獻力量。
這只是數字經濟發力的一個縮影。以互聯網平臺為主體的數字經濟所具有的數字化張力使得其在對商家實行精準幫扶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數字經濟可以利用其靈活性以及技術驅動能力,直達商戶痛點,為疫情期間開張難、經營難問題提供解決新思路。
數據顯示,美團上線的“春風行動”僅在第一周就為超過25萬商戶通過流量卡、代金券等形式提供了幫扶,獲得扶持的現有商戶平均營業額增幅超過80%。而在3月9日推出的“春風行動”升級版,通過技術、產品和資金補貼等多種方式,在確保安心消費的前提下,促進市場消費逐步復蘇,助力商戶擴量增收。
“此次疫情造成的空間隔離,使得傳統經濟遇到困難,但數字經濟依托數據、算法、通信技術、平臺等網絡資源要素即可實現運轉,打破了對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的依賴,凸顯了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新冠肺炎疫情將會推動我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眹议_放大學科技金融學院副院長于小麗說。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分析指出,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日趨融合,讓新模式與新業態層出不窮,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數字化引擎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2016—2018年,數字經濟連續3年維持20%以上的名義增速,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十余個百分點,為換擋階段的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數字經濟吸納就業能力顯著提升,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于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
在武昌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操作防疫消殺機器人消毒。新華社發
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實現疫情防控,提高復工復產效率?“為探索大數據技術在對抗疫情與復工方面的功用,我們第一時間自主研發出數字化系統,包含數字化戰情圖、數字化產品線模塊及數字化供應鏈模塊三大主體,實時動態關注人員復工整體進展、趨勢分析、口罩等防疫物資的庫存量等,而數字化產品線模塊則能靈活掌握各項目的人力需求情況、實際人力配置、到崗趨勢分析、項目加工件需求預測等,以數據為支撐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备锠柟煞萦邢薰局悄苎b備事業群業務負責人李豐國介紹說。
更多企業和行業在創新中化危為機,在更宏大的敘事中,中國經濟正在探求新的升級突破口。
專家指出,數字經濟不是簡單地在經濟中加入數字因素,技術的進步只是新經濟業態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具有開放、平等、共享等屬性的新數字經濟業態將徹底改變生產和消費的面貌,塑造新的經濟格局。
事實上,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正在迎來新的發展風口。而從更長遠的視角看,發展數字經濟將催生新業態、重塑創新鏈、重構產業鏈。讓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更好地融合,尤其是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數字經濟發展要適應產業轉型新階段,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要挖掘自己的創新潛能,探索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推進企業發展。正在做轉型的中國制造,一定要準備好進入數字化制造的未來世界。”李豐國說。
3月11日,聯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建設工程正式宣布開工。基地計劃在3年內建成并投產,實現年產1500萬臺筆記本電腦、產值400億元,成為世界級的“智能工廠”,帶動行業上下游產業持續升級改造。
“長期來看,疫情消退后,線上協同辦公、遠程診療、網絡教育模式將更為成熟,各平臺疫情期間拉動的新用戶規模效應不可小覷,消費者數字經濟領域消費習慣進一步鞏固,將成為未來重要消費模式?!敝袊畔⑼ㄐ叛芯吭赫吲c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部工程師鄭安琪說。
專家指出,要緊密跟蹤疫情后公眾認知和生活方式的新變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盡快形成體系化布局。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有效應對國際分工調整和全球產業鏈日益復雜的趨勢,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聯動,提升中國經濟創新力。
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布局
算力智庫近日發布《新在線經濟爆發、智能制造穩步發展、無接觸經濟興起: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三駕馬車》,提出傳統制造業將向智能制造業進一步轉型,醫療機器人、工業無人機、無人物流車等服務型機器人將更大范圍應用于醫療、農業、物流等領域,并預判邁向數字化社會的三大方向——新在線經濟、智能制造經濟、無接觸經濟。
安徽省石臺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通過5G遠程協同操作平臺,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手術操作。新華社發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背后正是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國在5G、量子通信、語音識別、超級計算機等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在線購物、機器人制造等蓬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進步。
“但同時也要看到,在關鍵核心技術、信息資源共享、產業支撐能力、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對此,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步伐,力爭在重要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
翁杰明建議,著眼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大局,要積極扶持相關產業發展,清理制約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充分發揮政府相關政策引導作用,鼓勵支持全社會圍繞重點領域加大投入。對領軍企業和重大項目,從財稅優惠、資金補貼、人才引入等方面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精準服務企業發展需求。加快完善數字經濟市場體系,創新監管方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充分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對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數據列為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并列的生產要素,這也為中國數字科技發展與經濟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現有人才儲備的不足、數字化人才的短缺,成為制約傳統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首要制約因素,國家要盡快出臺數字化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庇谛←愓f,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我國線下社會生活、生產場景的線上化布局,鼓勵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逐步建立國民經濟生產、生活場景的數字化布局,加快物流、大數據、法治保障等相關產業和配套建設,確保數字經濟良好有序運行。
專家建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還要加快數字經濟制度體系建設,提升數字經濟治理能力,將數字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發揮數字經濟確保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的作用,在促進數字經濟良好有序發展中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微調查】
在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似乎迅速“數字化”?!霸妻k公”“云課堂”讓大家保持著學習工作的節奏。想吃的餐廳還沒開門,但是打開手機下單,它的“招牌菜”也能送到小區。雖然不能外出,通過直播“云旅游”也能一覽天下。無須停留的“紅外熱成像體溫測試儀”,確保安全辦公的“健康碼”等新科技,也在助力有序復工。疫情并沒有讓人成為一座座孤島。在疫情期間,你感受到了哪些數字經濟帶來的便利呢?
@今年不加班了:云辦公軟件還是可以的,效率一般,但也比會議室悶悶的空氣好多了。
@x燒燒君x:看書打游戲看劇,這些都是數字經濟的表現吧,難以想象如果沒有數字經濟,疫情期間咱們普通百姓該怎么辦。
@戴草帽的文字匠:有了云課堂,可以實現停課不停學。有了云復工,可以發展云端經濟。有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可以讓生產更智慧。
@孤獨星球漫游記:復工之后坐地鐵上下班都是工作人員用測溫槍測體溫,有一天下班后進地鐵,習慣性地等著測體溫,工作人員說,直接進,現在是熱成像測溫了?,F在測體溫確實方便很多,省了不少麻煩,而且這次疫情期間科技落地的速度也是真的快。
@暖暖的堅果:復工后,單位已經組織了很多次“云培訓”“云學習”。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不足是學習效果不如面對面的好,員工對此的重視程度也不夠。關鍵是考試沒辦法在線上進行,也讓學習質量打了折扣。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