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127屆廣交會于6月中下旬在網上舉辦。這一新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國際貿易盛會,將首次完全以網絡形式舉辦,實現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舉辦“網上廣交會”,是特殊時期、特殊背景下的全新嘗試,也是應用信息技術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實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以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創建了一批新型服務場景,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也為生產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在這些場景的應用中,信息技術在展現其創新力量的同時,也賦予互聯網發展新的內涵,讓人們看到未來信息技術發展的廣闊前景,值得期待。
大數據:戰“疫”在智慧城市
4月10日,某入境航班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機場海關關員已等候多時。在航班入境前,上海海關已根據數據信息將其確定為重點防疫航班,并將航班上30余名乘客確定為“高風險人員”。
依托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開發出的數據分析工具,并結合航空公司實時艙單數據以及邊檢等聯防聯控部門提供的相關信息,上海海關不僅能對“重點”航班“打有準備的仗”,還能夠針對經疫情非重點國家以非聯程方式轉機入境的重點人員開展識別,篩查出有近期疫情重點國家旅居史的高風險旅客予以布防和檢疫。
此次戰“疫”中,不少機場通過與相關部門大數據對接,提前掌握近期有疫情重點國家旅居史的旅客及航班信息,安排醫務人員進行精準查驗。國家移民管理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介紹,當前已應用大數據技術排查來自疫情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人員達20萬人次。
當前,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人口流動規模日益擴大。在此情況下,如何對流動人員行程展開查驗,推動疫情防控更加精準高效?應用大數據技術,程序變得十分簡單。
工信部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3家基礎電信企業推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手機用戶可以通過短信、小程序、二維碼、網頁等方式查詢本人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信息,截至目前累計查詢量已超過4.5億次。
從查找同乘接觸者、精準追蹤個人接觸史,到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疫情傳播模型、預估評測病毒傳播路徑,再到精準對接調配物資需求、人員車輛,大數據展現了在疫情防控、現代醫療、城市治理等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也為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然而,在疫情防控初期,多地在疫情信息數據采集中仍更多采取傳統人工方式。對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瑤表示,當前大部分城市發展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更多面向城市生活管理場景,而對于此次疫情這樣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由于不可控變量高頻次發生,通過“實戰”檢驗算法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容易讓一些常規算法暴露出短板。
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也表示:“這次疫情暴露出社會治理、公共能力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短板和弱項,這些都是未來發展的空間和投資增長的潛力所在。”
云計算:生產生活在“云”上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商業化海量數據處理需求的擴大,云計算逐步走進生產生活。疫情防控期間,“云課堂”“云辦公”“云復工”“云簽約”等需求大規模增長,壯大了云經濟,也凸顯了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曾經僅僅作為辦公輔助工具的一些軟件成為遠程辦公首選,停課不停學的學校將教室搬上“云”平臺……據統計,全國上千萬家企業、近2億人開啟在家辦公模式;通過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在線學習的學生累計超過1.95億人次,瀏覽量達9.94億次。
疫情期間,企業上云提升了供應鏈保障能力。疫情發生后,廣東省廣州市某日化企業捐贈價值2億元消毒類產品,定點配送到2119個醫院。該企業全面復工后,應用數字化計算管理平臺,統籌調度數萬名員工高效協同,保障防疫物資持續供應。
事實上,此次疫情中嶄露頭角的云計算產業已經發展了十余年。只要在云服務平臺注冊賬號,企業和個人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的服務資源和技術能力,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金融、零售、政務、醫療、出行等各個行業。每年“雙11”網絡購物節,支撐電商平臺海量交易的就是各大云計算服務平臺。
近年來,我國企業上云步伐明顯加快。工信部發布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提升“互聯網+”環境下的綜合集成服務能力,推動云計算產業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增上云企業超過40萬家,軟件百強企業云服務相關運營收入增長超過90%。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表示,下一步將培育工業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產業鏈金融等新業態,打造云上產業鏈,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提升整體競爭力。
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與應用白皮書》預測,到2023年我國政府和企業上云率將超過60%。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預計到2022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902億元。有專家表示,未來云計算在推動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同時,也將深刻影響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可見,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未來可期。
虛擬現實:期待“風口”常在
前段時間,一篇標題為《此時此刻,上百萬人在看》的文章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其中包含全球1000多個景點(區)的360度全景虛擬游覽。文章一經推出,3天內閱讀量超過200萬人次,給不少宅在家的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慰藉”。
這是虛擬現實(VR)技術在疫情期間線上旅游的應用場景。疫情發生以來,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在遠程醫療、遠程巡檢、非接觸式測溫、線上商業展示以及泛娛樂需求等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疫情防控領域,測溫無需近距離接觸,可在3米外通過AR眼鏡“掃一掃”實現快速測溫;文化娛樂領域,虛擬現實結合5G技術,就可以實現文藝演出、體育賽事、場館和戶外景區等的直播;電子商務領域,通過全景虛擬導購平臺,用戶利用手機可隨時隨地瀏覽商品;智慧教育領域,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教學,可進一步升級學生的課堂體驗……這些應用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大顯身手。
虛擬現實技術并不是新名詞。早在2016年,虛擬現實技術就受到廣泛關注,一度被認為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下一個風口。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國內VR體驗店數量已超過3000家,再加上小型的臨時性體驗點,各類線下體驗店數量至少達到上萬家。
疫情期間,由于線下工作和娛樂活動的銳減,人們的生活和娛樂訴求在現實場景難以得到滿足,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沉浸式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替代品。國內某VR硬件公司向媒體透露,春節以來的運行數據表現明顯好于平時,用戶平均日使用時長增加到70分鐘。而據2019年的一項調研顯示,當時的用戶平均月使用時長僅為6.2小時。
沉浸式體驗的特點,在心理疏導領域也有很大發揮空間。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安全、有效幫助醫患減輕心理負擔、疏導壓力。據報道,虛擬現實內容制作中心不僅利用VR輔助傳統心理療法,而且聯合相關醫院與企業共同研發沉浸式內容場景,開展心理狀況測試與心理干預治療。
當然,目前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對網絡硬件有較高要求。日前,工信部表示,截至2月底,全國建設開通5G基站16.4萬個。今年將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進度,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數將超過60萬個,實現地級市室外連續覆蓋、縣城及鄉鎮有重點覆蓋、重點場景室內覆蓋。這也將進一步夯實虛擬現實產業加速發展的網絡基礎。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家表示,經此一“疫”,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價值在疫情中得到普遍認可,大眾及行業市場對這一新興領域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大幅提升,推動了產業級、網聯式、規模性、差異化的普惠發展。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