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訓練師、網約配送員、共享員工、主播……這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誕生的新職業,成為疫情期間一抹“春色”。此前,人社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三部委聯合發布包括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在內的16種新職業。這些新職業,特別是以“互聯網+”、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新動能創造的就業機會較好地為其他行業的失業“輸血”。
為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步伐,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新崗位新職業;聚焦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大的領域,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就業保障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新政將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催生新業態、重塑創新鏈、重構產業鏈,進而開辟更多的就業新空間。同時,新職業從業者應積極擁抱變化,提升自我,不斷滿足社會需求。
新職業層出不窮
“每天從成百上千幅照片里的物體中分門別類地圈出,再標注出來,比如花盆、地毯、茶幾、沙發……把這些標好的圖片放進數據庫,使之成為人工智能的學習素材。比如,當電腦看了幾萬個標注沙發的物體之后,它就能認識什么是沙發。”北京的小張這樣描述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工作。
據阿里巴巴集團客戶體驗事業群人工智能訓練專家王智宇介紹,阿里巴巴從2015年就開始孵化國內第一批人工智能訓練師,目前整個阿里巴巴生態中有20萬名人工智能訓練師,經過阿里人工智能訓練體系培養并獲得認證的有近6萬人。
除了阿里巴巴外,國內大大小小的AI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王智宇透露,國內大概有50萬人在從事這樣的工作。
作為愛美達人,小李最近成為了一名愛美設計師,她的工作內容就是在美圖秀秀社區里創造貼合與美相關的主題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拍攝的美景、美照或者也可以是設計的動畫,自己變美的心得等。“只要與美有關,都可以設計制作”。
在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周先生不僅送快遞,還當起了包括盒馬鮮生在內的多個公司的配送員。他說,過去他只隸屬于天天快遞公司,現在的身份是幾個公司的共享員工。
比起周先生,朱先生的角色更多。朱先生之前是一名“代駕”,現在成了專業“跑腿員”,在網上承接各種跑腿業務。
除了這些新職業外,黑馬實驗室導師、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表示,目前已到了一個“全民主播”的時代。在他看來,未來,直播會成為我國第一大行業,最大的就業人群就是主播,可能人人都會成為主播。同時,依附直播的自由個體職業者也會越來越多。
在創造靈活就業、催生新職業方面,以“互聯網+”、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表現可圈可點。據了解,防疫期間單支付寶就新增了25萬個小程序,帶動75萬個小程序開發和運營崗位。而求職類小程序,更是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就地就業的崗位。數據顯示,自疫情發生以來,已有164萬人通過支付寶實現靈活就業。
山東省德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教研員馬超表示,這些職業都是由科技發展催生出的新興職業,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就業新變化。因為這些職業給人們帶來了便利或者新的體驗,所以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在他看來,網絡配送員滿足了人們安全、便利購物的需求;人工智能訓練師等職業因為給人帶來新鮮的體驗,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鵬認為:“此次疫情凸顯了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其不但加速了中國服務業的全面數字化,也用新業態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崗位,成為中國穩就業、靈活就業的新引擎。”
政策助力拓寬就業新方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在擴大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方面,工信部最近舉行了“發動電商平臺助力中小企業降成本、拓市場、穩就業”視頻會,多措并舉,支持中小企業應對疫情、有序復工復產。會上,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推介了阿里巴巴的“春雷計劃”,京東集團的“春雨行動”和“在京東拓銷路暖心計劃”,美團點評的“春風行動”和“春歸計劃”等。該負責人認為,這些互聯網企業在幫扶中小企業恢復活力的同時,還擴大了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范圍。
螞蟻金服首席執行官胡曉明表示,疫情終會過去,但“數字生活”卻會一直延續,成為人們的習慣,這將是服務業轉型升級的絕佳機會,支付寶數字生活平臺將為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建設新基礎設施。
馬超認為,疫情過后,這些新職業還會繼續存在。“以年輕人為主流的消費群體適應了平臺帶來的便利和新鮮體驗,而這種體驗也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將會逐漸流行開來”。
對于這些新職業的從業者,馬超建議,要加強行業自律。只有不斷地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獲得社會大眾對這些新興職業的認可,才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