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王華明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
科技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國之大事。在6月2日主持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在5月29日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體要求、作出重要部署。
當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為何進一步凸顯?如何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強化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光明智庫邀專家深入解析,并請一線科技工作者、科研團隊講述實踐心得。
1.我國科技創新進入系統提升關鍵期
光明智庫: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對我國科技發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為何進一步凸顯?
王華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5月29日給25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的那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快速孕育和興起之中。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長期復雜多變國際環境下,要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大和崇高。
潘教峰:我國科技創新跨越發展的動能在積聚,已經進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從點的突破到系統提升的關鍵時期。相應地,我國科技發展面臨著問題倒逼改革、危機倒逼改革、時局倒逼改革的大環境、新形勢。
國際戰略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科技創新遭遇西方國家源頭和應用端“雙掐斷”的堵截。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打壓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絕不是短期的,必將伴隨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整個過程。對此,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充分的戰略準備。
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必須先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才能成為工業強國、世界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必然要求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此,我們需要調整優化科技發展戰略,將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統籌考慮,切實解決資源配置重復、交叉、分散、低效等問題,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撐、財力支撐、物力支撐。
2.原始創新能力仍不足 核心技術突破須發力
光明智庫:在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制約等方面,我國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不足?
王華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舉世矚目,很多關鍵科技領域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前進,部分領域已顯現領跑態勢。但是,在不少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還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高,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成果比例還不高,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創新成果還不多,原始創新和引領能力還不足。
我們只有在核心關鍵領域掌握了自主關鍵核心技術,才能進入科技強國行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重要講話中就明確指出的那樣,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潘教峰:當前,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以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力量異軍突起。但與此同時,我國科技在創新水平、創新能力、創新體系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科技創新水平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不相適應,雖然在一些指標上已與創新型國家接近或相當,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企業商標申請量、科技論文產出、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創新指數和競爭力排名大幅躍升,但關鍵指標仍存在明顯差距。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與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不相適應。原始創新能力不強,自主提出科學問題和有效解決實際產業問題的能力較弱,在創新源頭上未能掌握先機;中高端科技供給能力仍存在明顯差距,關鍵核心技術“缺芯少基”現象普遍;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創新資源不夠突出,產業發展和技術發展存在路徑依賴。
三是科技創新體系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協同性要求不相適應。各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相互之間條塊分割、資源重復分散比較突出,科技創新資源整合乏力,跨部門、跨領域、跨單位的實質性強強聯合較少。
3.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生態系統、文化環境
光明智庫:5月9日,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我國近年來有哪些科技創新政策,科技界還有哪些期待?
王華明: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創造有利于發揮科技工作者創造性、積極性的環境和政策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我逐字逐句學習,一些精辟論述記憶猶新。例如,“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等等。
201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相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和激發廣大科技人員潛心從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創業的寬松政策,極大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圍繞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開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積極性。但是,相關科技管理部門還需要改變傳統觀念,使國家相關政策通暢落到實處。科研管理也要更加務實,尊重科研規律,摒棄簡單化、指標化、急功近利的人才評價、成果評價等管理方式。
潘教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科技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一是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發生重要轉變,不再直接管研發項目及經費,整合形成的新五類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順利實施。二是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進一步強化,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處力度明顯加大,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市場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三是政策助力創新型企業加速成長,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方面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升,企業科技人力資源、研發支出、技術創新成果均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四是人才培養引進和發展環境明顯改善,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明顯加大,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更加開放,同時,推進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建設,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建設,科技人員分類評價落地實施。五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三部曲”落地實施,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進一步暢通。
今后,應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舉國體制重大優勢的新型組織模式,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技術領域與應用領域的良性循環,并堅持開放共贏,面向全球布局創新網絡;應進一步建立普惠公平的制度環境,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生態系統和文化環境,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優化財稅、金融等普惠政策,統籌解決好激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的問題、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的問題,形成敢于創新、便于創新、樂于創新的氛圍。
4.堅持問題導向,破除科技與經濟“兩張皮”
光明智庫:我國科技界應該如何奮發有為,在新時代體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
王華明:習近平總書記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主攻方向。立足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清楚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更加求真務實、力戒浮躁,更加密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和把握科技前沿發展方向,產學研緊密結合,弘揚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把科技創新的“論文”寫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征程中。相關科技管理部門要更加尊重科學規律,營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的寬松環境。
潘教峰:要聚焦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強化創新活動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促進一批重點高技術產業進入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
要以自主創新補足關鍵短板,更好地發揮和鞏固優勢,形成戰略反制。應夯實基礎、前瞻布局、系統謀劃、久久為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重點在科學重大基礎前沿問題上發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產生重大突破的方向發力,在實現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上發力,在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必爭領域發力。
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恪守科研誠信,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倡導正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導向。強化高層次科技人才對學風建設的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規范兼職行為和待遇。在項目立項、評估評價、資源配置等方面落實評審專家承諾制,大力破除“四唯”。信守科研道德,防范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學術不端行為。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