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基礎裝置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單元,對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和廣泛的影響。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可以分為兩大類:
(1)用于粒子物理、核物理、聚變物理和天文學等領域前沿研究的專用大科學裝置;
(2)為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提供先進研究平臺的裝置,如先進光源、先進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強激光裝置、大型風洞等。
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重大科技基礎裝置的建設、運行和開放,成為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象征之一。
例如歐洲核子中心、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實驗室、德國赫姆核茲中心、英國STFC等都是基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大研究機構,對科學前沿突破和技術創新發揮了重大作用。
又如發現希格斯粒子、證實宇宙加速膨脹等科學成果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大的推動了相關領域的高技術發展。
再如歐洲核子中心發明的WWW網頁技術帶來了信息技術的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和人類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起源于1984年鄧小平同志決策建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他強調:“我們建設正負電子對撞機,就是為了讓中國的高科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成功建設和豐碩成果不僅使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在國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帶動了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飛躍發展,有力支撐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
專用的大科學裝置使中國的粒子物理、核物理、天文觀測、受控核聚變等領域的實驗研究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等平臺研究設施對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和解決國家發展戰略的瓶頸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得了大批重大創新成果。應該說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戰略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應當清醒的看到,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與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
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數量和種類已經基本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裝置的綜合性能、特別是科學產出仍有較大的差距,需進一步加大支持、持續發展。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發展效益、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
要認真規劃和部署我國在“十四五”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并積極討論到2035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愿景。
這個規劃應當根據國家的科技發展政策,積極面對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戰略需求,以及國際科技前沿發展,繼續部署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支持為戰略必爭的關鍵領域服務的設施,努力做到高質量、適度超前發展,高水平、全方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方案應當有明確的科學目標和用戶群體,力求綜合性能先進,符合國情。
必須充分考慮裝置的可行性,特別要綜合考慮建設和運行隊伍以及管理開放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規劃要考慮裝置的全生命周期,重視裝置的立項和建設,同時必須認真考慮它們的運行開放維護、實驗設施的建設,以及升級改造。不應當盲目追求單項指標的“世界第一”。
要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關鍵技術的前期研究,鼓勵創新。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只能采用成熟技術,以確保設施能按計劃工期完成,并達到驗收指標。
對于國際科學前沿領域的專用大科學裝置,應當根據國家的科技發展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考慮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戰略和技術基礎,認真選擇重點支持的研究領域及其大科學裝置,注意發揮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積累和資源地理優勢。
這類大科學裝置往往采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建設和運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上的資金、技術和科技人力資源。
應當積極發起在中國建設的大科學工程,同時也必須積極參加國際上的大科學工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積極參加國際大科學工程,并作出實質性的貢獻,是能夠吸引國際科學界實質性參與我國發起大科學工程的必要條件之一。國際科技合作是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引進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國際科技合作環境出現了深刻的變化,使中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研究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認真面對這種形勢,調整我國在相關領域大科學裝置的發展策略和部署,積極面對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特別是要為解決相關領域的瓶頸問題提供先進的的研究平臺。
要認真部署已經原則同意新建的大科技基礎設施或改造升級的關鍵技術預研,這是確保工程建設順利建設,采用創新技術的關鍵。
必須繼續堅持國家統一規劃和部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原則,堅持以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需求和用戶需求為導向,這也是國際上發達國家的通行規則。
近年來,地方政府對建設大型科技基礎設的積極性不斷高漲,許多地方提出了建設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特別是先進光源)的建議。
應當認真評估我國科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可行性,堅持國家統一規劃,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建議將新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的地方共建部門從現有的裝置所在省市適當擴展到臨近省市。這樣可以滿足更多省市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愿望,集中多方力量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設施,加快實驗終端的建設,同時擴展與地方的合作,促進對地方科技創新的貢獻。
中國已建和在建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的數量已處于世界前列,若干設施的水平已經接近或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然而,大多數平臺型裝置的綜合性能,以及實驗終端的數量和樣品環境還不能滿足用戶需求,與發達國家的同類裝置差距較大,在科學研究和應用的產出方面的差距更為突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較少,對高技術產業化貢獻亟待提高。
在繼續部署新建大科學裝置的同時,中國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域的工作應當更加重視已建成設施的研究和應用成果產出,加大對它們的運行、研究和應用的支持,盡快增建實驗終端,并適時進行升級改造,保持其在國際上的先進性和競爭力。
建議對多學科交叉的大型科學研究平臺(如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的二期工程(建設更多的實驗終端、樣品環境、實驗室設施等)的立項設立“綠色通道”。
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并通過國家驗收后,可以立即申請二期建設,盡快發揮作用。無需等“五年規劃”的周期,不用作為新項目參與每個“五年規劃”的項目競爭。這些項目往往不需要征地,在環評方面,一般沒有大的變化。
加強對已投入運行的大科學裝置科學研究和應用成果的評估,定期進行同行評估,包括運行水平、開放和管理水平、科學和應用產出、用戶評價、經費情況、維護和改造升級需求等,特別檢查立項時的科學和應用目標的實現程度。一般每3~4年進行一次評估。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對解決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引領科學前沿的突破具有重大意義。
30多年來,數以千計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長期的奮斗在中國各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維護和研究應用的崗位,正是他們的頑強拚搏和無私奉獻鑄造了今日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輝煌。
值此“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我們謹向長期奮戰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問候。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
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認真制定并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發展規劃,全方位高水平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來源:科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