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在嚴重拖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同時,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全方位影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現存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將加速轉型。
一、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拖累經濟全球化進程。
全球化創造了一個繁榮且蓬勃發展的國際市場,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生產網絡與全球供應鏈。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使供給與需求陷入突發性中斷狀態,暴露出經濟全球化的脆弱性,嚴重阻礙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嚴重沖擊了全球產業鏈和各國經濟的穩定,全球貿易需求萎縮,市場需求疲弱進一步加劇,經濟全球化將成為這場疫情最主要的長期受害者,疫情前本已抬頭的經濟“逆全球化”更加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可能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供應鏈、產業鏈的區域化、本土化趨勢加強,并直接導致資產負債表短期惡化,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和世界經濟系統性風險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加劇,進一步導致一些國家走向自我封閉的民粹主義之路。民粹主義影響力急劇上升,全球化進程將進一步倒退。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化可能回歸“經濟主權時代”。
世界各國在抗疫及疫后復蘇中各自為政,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發展,使經濟融合難度進一步增大。全球疫情進一步擴散,給全球經濟帶來了較大沖擊,特別是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發達國家已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擁有強大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其醫療體系的韌性和效率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真正可能出現重大問題的是那些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疫情全球化很有可能重創這些國家加工出口制造業。
盡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全球化進程,但將會推動國際經濟形成一種有限的全球化,世界經濟本土化、區域化、碎片化趨勢將進一步加深。同時,全球經貿投資等短期內難以回歸正常軌道,促使全球產業鏈回流,全球價值鏈出現階段性收縮,進一步推動全球價值鏈向區域化方向發展。此次疫情還破壞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完整性,也使全球新興經濟體等概念面臨“空洞化”危險。由此,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系,合作開放、互利共贏,攜手抗疫的重要性;“一帶一路”合作正成為維護全球化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堅力量、共同抵御各類風險的合作平臺。所以,需要持續完善“一帶一路”合作網絡,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一體化,積極扭轉因疫情造成的“逆全球化”不利局面,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全方位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將導致世界經濟秩序失衡進一步加劇,因疫情致貧、返困的人口將急劇上升,全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分化、復蘇難度也進一步上升。
第一,短期沖擊極為嚴重。新冠肺炎疫情對貿易、服務業沖擊很大,并進一步降低了全球貿易增速。德國、韓國、墨西哥等貿易依存度較高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面對全球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態勢,多個國家在積極采取防控舉措,限制或禁止群體活動,減少人群聚集風險的同時,也造成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同時,實行邊境控制,采取嚴格的旅行限制等措施嚴重制約了當地零售、批發、物流等行業發展,加劇經濟下行壓力。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將抑制投資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加劇全球經濟衰退。
第二,全球供應鏈與產業鏈斷鏈風險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快速擴散導致全球經濟更為脆弱,延遲復工、銷售滯緩、進出口受阻、勞動力不足、供應鏈斷裂等因素對制造業等影響較大,導致制造業發展受阻,全球經濟分工將不得不面臨大調整的局面。
第三,對經濟領域呈現全方位破壞態勢。在宏觀層面,需求和生產驟降,短期失業率大幅上升,物價上漲。在中觀層面,旅游、餐飲、交通運輸、娛樂、教育培訓等行業受到嚴重沖擊。同時,私營部門、小微企業、小時工等微觀個體受損程度更大。
第四,進一步誘發全球資本市場大幅動蕩。疫情沖擊實體經濟,影響投資者信心。美國股市波動加劇,甚至數次觸及熔斷機制。為應對疫情,一些國家積極出臺包括減稅、投資、再融資等在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相繼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以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沖擊。
盡管疫情嚴重沖擊了世界經濟,但疫情防控催生的遠程居家辦公和在線社交等智能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可能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在線會議、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醫療以及在線電子商務與消費新模式促進了營銷方式創新。疫情推動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人等技術普及,提升社會治理體系科技能力,助推數字產業發展,加快了去現金化進程,電子支付系統以及信用卡因而快速發展,直接助推了世界各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并建立數字個人賬戶的進程。一種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型全球化將蓬勃興起,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社會數字化程度逐漸加深。世界將圍繞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展開合作,加快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為全球可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與此同時,如何在共享的同時降低數字經濟成本,以及平衡數字信息使用與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等將成為新的重大課題。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