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國家高新區布局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持續創新,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立高新技術成果產出、轉化和產業化機制,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國際領先的產品,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和一批創新型特色園區。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目標已定,趨之必達。按照《意見》指引,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國家高新區如何貫徹落實,形成發展新優勢?
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打造“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 為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合肥高新區將緊抓政策機遇,聚焦原始創新和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持續打造“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合肥高新力量。
一是夯實創新能力,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等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科大高新校區,提升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平臺,構建“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高端企業研發平臺”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類硅谷”模式發展。
二是躍升產業能級,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雙百”培育工程,打造更多百億、千億領軍企業。廣泛運用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開展互聯網+、數據+技術改造,實施“鏈通高新”工程,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對接,壯大產業規模。
三是發展數字經濟,著力打造具有國內領先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聚焦“中國聲谷”,提升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中國安全谷”申創,依托合肥高新區網絡與信息安全基地,努力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化數字基礎建設,促進數字應用示范,構建中安創谷、大數據產業園、國家中部醫療健康大數據基地等,加快推進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提升場景供給,規劃建設城市大腦、智慧教育、未來健康等七大數字經濟應用場景。
四是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結合正在積極爭取的安徽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協同創新,在機制體制創新中打造樣板,爭取拿出在全省有引領、全國有特色的自貿區改革舉措。
五是聚焦生態支撐,打造宜居宜業高地。瞄準建設“美麗高新、財富高新、和諧高新”三大目標,拓展發展空間,鞏固提升“一山兩湖”生態體系和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繼續實施名校名師戰略,大力發展教體文衛事業,建設國際社區。
六是聚焦黨建引領,爭當從嚴治黨示范。突出政治引領,強化責任落實,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以“一流園區一流黨建”為目標,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干部專業化成長,加強機關、社區、非公經濟等各領域黨組織建設,著力提升基層黨建水平。
杭州高新區(濱江):全力以赴建設“數字濱江”
30多年來,杭州高新區在探索中砥礪前進、在創新中華麗蛻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蹣跚學步到飛速奔跑,創造了跨越趕超的高新速度。在發展歷程之中,“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杭州高新區(濱江)騰飛的關鍵密鑰。
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對浙江提出了“努力建設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杭州高新區(濱江)將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走深走實走心,在“重要窗口”建設中找準高新定位、濱江特色,以“數字濱江”的閃亮魅力,以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實際成效,彰顯杭州高新區(濱江)在“重要窗口”建設中的擔當作為,將“數字濱江”打造成為杭州向世界展示獨特魅力的重要亮點。
建設“數字濱江”,就是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雙輪驅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翻番、超過6000億元,率先全面實施區域治理現代化的數字系統解決方案,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最強區”和“全國數字治理示范區”,成為向世界展示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融合發展的優秀范例。
濟南高新區:全力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濟南高新區將依托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著眼全要素生產率,深化科技、金融和人才集聚,構建以新動能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統領,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大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更加符合功能區發展需求的制度框架有效搭建,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彰顯。借勢濟南自貿片區建設重大契機,堅持國際視野,對標全球標準,提升開放水平,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產業鏈條。依托現代化國際臨空產業新城建設,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確保開放型經濟始終處于山東省開發區“第一方陣”。
通過努力,濟南高新區未來將構建一整套推進創新驅動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模式,在更大范圍上深化改革,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在更深層次上創新發展,打造成為濟南市動能轉換和產業能級提升的“示范區”、濟南自貿片區建設的“引領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的“先行區”。
威海火炬高新區:創造高質量發展“威海經驗”
威海火炬高新區將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發展”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堅持“引領威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引領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精致城市樣板區’”的戰略定位,按照產業集群化、園區專業化、發展差異化的思路,以集群發展為引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以體制創新為保障,聚焦產業、園區、企業、平臺、政策五大要素精準發力,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不斷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加大“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力度,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不斷創造“威海經驗”,實現經濟高質量、高速度創新發展。
株洲高新區:動力更強勁 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今年以來,株洲高新區緊緊圍繞“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聚焦“五個100”,堅持“項目為王”,強化產業項目建設,促進招商項目落地,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取得明顯成效。園區以“215”為總體目標,注重大項目帶動、大平臺支撐、大環境提升;注重產業鏈現代化建設,以產業項目引領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高功率器件到電子信息等領域,株洲高新區在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鏈誕生的高技術產品,進入世界一流梯隊。目前,株洲高新區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鏈擁有科技成果5000項,擁有100項知識產權。
創新,是一個產業、一個城市發展的“潛能激發器”和“崛起動力源”。
株洲高新區以創新為突破口,瞄準高、精、尖的核心技術,各條產業鏈正著手打造創新“高地”。目前,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鏈已有超過120家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并有10個院士工作站,建成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孵化器3個。其中,湖南省級創新平臺時代電氣的功率半導體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湖南數據湖產業園,正成為推動該產業鏈快速轉型升級的有效平臺。
此外,株洲高新區始終高度重視金融工作,立足金融集聚優勢,創新豐富金融業態,促進金融經濟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該區全力穩金融,保市場主體,圍繞中央“六穩”工作“六保”任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會,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推動產業鏈建設,開創“鏈銀企”合作新局面。
蘇州高新區:奮力邁進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始終秉承“高”“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目標,加快爭先進位步伐,奮力打造全市全省科技創新主陣地,先后獲批成為全國首家創業投資示范基地、全國首批科技服務業試點單位、全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等。
截至目前,蘇州高新區集聚中科院醫工所、浙大工研院、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南大蘇州創新研究院等院所機構近100家,獲批市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300家次,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2300項,成為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同時,蘇州高新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制造、大數據五大先導產業,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60.5%、58%。
接下來,蘇州高新區將按照《意見》要求,全力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和先導產業發展,加快集聚領軍人才和高成長性企業,著力營造適宜探索創新的良好生態,努力把蘇州高新區打造成為全國產業技術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奮力邁進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沈陽高新區:三十載砥勵前行 奏響高新華章
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的發展,沈陽高新區用產業拉開了沈陽城市跨越、渾河向南發展的序幕,書寫渾河由沈陽城市邊界變為城市內河的新篇,繪就出新時代產城融合的美好畫卷。
如今的沈陽高新區,作為沈陽市重點建設的現代化新城區,作為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主導產業實力不斷壯大,科教創新資源日益集聚,新興產業加速成長。
下一步,沈陽高新區更當勇立潮頭,著力構建高質量的智能制造產業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創業體系、產城融合體系、協同開放體系、政務生態體系,將沈陽高新區打造成為要素集聚的創新創業中心、區域發展協調的引領者、場景驅動的綠色生態科技新城、功能完善的國際合作區域節點、特色鮮明的共享經濟示范平臺、“高新”氣質的產城融合示范區、科技引領的智能制造產業高地,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煙臺高新區:創新驅動 在高質量發展上行穩致遠
煙臺高新區將認真學習研讀《意見》內容,并與編制“十四五”規劃相結合,研究制定針對性貫徹落實措施,努力推動煙臺高新區在高質量發展上行穩致遠,力爭走在山東省、全國前列。
一是研究制定更加精準有力的科技創新扶持辦法。圍繞科技金融、高端人才、科技企業培育等制定出臺系列創新創業政策;積極引進商業銀行在園區設立科技支行;打造“智匯高新”人才品牌。
二是高標準打造煙臺藍色智谷。對“藍色智谷”進行整體策劃設計,明確功能定位、業態布局。支持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在藍色智谷內創新創業,加快引進一批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機構,形成全鏈條創新創業生態圈。
三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應用。全力抓好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深入推進“校所企、產學研”交流合作,積極構建“眾創空間+創業苗圃+科技孵化+產業加速”的全鏈條孵化體系。
四是著力培育特色主導產業。聚焦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特色產業,圍繞金山灣新區等建設,大力開展“標準地”精準招商、社會化專業招商,著力引進一批“高大外”項目。
五是持續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發揮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示范基地等平臺作用,舉辦好海外院士中國行等活動。依托中韓(煙臺)產業園建設,深度融合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榆林高新區:多措并舉 “實打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為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榆林高新區將從引進新興產業、完善載體建設、構建研發體系、培育聚集人才、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好具體的部署與落實。
立足現有產業,引進智能無人系統、能源大數據和工業物聯網等新興產業,推動園區煤化工特色產業高端化發展,衍生智能無人系統產業、氫能產業能源大數據及千億級鎂鋁產業等相關產業集群化發展。
堅持“一體兩翼”,核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高技術服務等,打造榆林行政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科創新城重點布局科技研發功能,發展數字云計算、康養醫療等產業;榆橫工業區承載產業發展功能,布局能源科技成果中試與產業化。
強化研發體系,著力產業創新。探索與西安高新區聯合開展異地孵化,推行“高校院所+基金+孵化”模式;推進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榆林分院等平臺的建設,形成從人才培養、科技研發、中試示范到產業化的全周期創新鏈集群。同時,培育聚集人才,強化人才戰略。建立柔性引才機制,謀劃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引進培育高端人才。
加強開放創新,參與國際合作。依托榆林能源交易中心、煤炭交易中心等資源建設絲路能源交易中心,搭建輻射“一帶一路”的榆林大宗商品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成立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管委會主任任常務副組長。
惠州仲愷高新區:搶抓機遇 加快國家一流高新區建設
高質量發展是建設國家一流高新區的必由之路。《意見》的出臺,為有效激發惠州仲愷高新區新一輪創新發展活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發揮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惠州仲愷高新區將全面貫徹國家、廣東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意見”,牢牢把握“高”和“新”發展定位,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發展壯大“2+1+X”現代產業體系(以智能終端、新型顯示兩大產業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等產業為方向)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大力推動潼湖生態智慧區、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及東江、惠南科技園升級提質,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全部達到千億級產值規模,形成“1+1+2”千億級產業園區新版圖,奮力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一流高新區。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