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工智能(AI)標準化工作迎來頂層設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時機已經成熟。”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副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吳文峻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AI技術創新具有典型的平臺性和生態化特點,支撐AI共性關鍵技術的算法平臺、建模框架、系統架構等都需要標準的指導和規范。尤其是當前一系列開放平臺和開源社區已經形成,AI+的產業生態初步顯現,“這些都說明推動AI標準化工作恰逢其時”。
“如果技術在應用上具備成熟度,相應標準化工作應盡早準備。”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工智能分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陶建華告訴《中國科學報》。
根據《指南》提出的目標,我國將在2023年初步建立起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研制急需標準,率先在重點行業和領域推進。
需要標準化的指導和規范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指出,我國發展AI已具備政策支持、海量數據資源、應用場景、青年人才等四方面的優勢。尤其在應用方面,如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技術的場景化應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但同時,我國在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高端器械和芯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AI開源開放平臺及高端人才數量等方面存在短板。
《中國科學報》了解到,業界對正處在快速發展中的AI內涵、應用模式、智能化水平尚難達成共識,而現有標準化工作基礎較為薄弱。
為了提升AI核心競爭力,我國分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明確要建設人工智能產業標準規范體系。2019年成立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該組織也是《指南》編制的支撐單位。
《指南》發布前不久,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工智能分委會(以下簡稱人工智能分委會)成立。據悉,人工智能分委會將按照《指南》要求,加強重點標準研制和試驗驗證,開展人工智能新基建研究,務實推進國際合作。
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組長、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趙波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通過梳理AI產業政策、技術及產業演進情況、標準化現狀,分析AI的技術熱點、行業動態和未來趨勢,他們將力求制定能夠適應和引導AI技術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
對于工業界來說,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萱菁認為,因涉及產品的輸入輸出接口問題,“發布《指南》也是有必要的”。她告訴《中國科學報》,相同的接口便于互聯互通。
至于標準寬度問題,受訪專家均表示“需要把握好”。
注重強相關部分的協調
《指南》將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架構劃分為基礎共性、支撐技術與產品、基礎軟硬件平臺、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產品與服務、行業應用、安全/倫理等八個部分。這與《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年版)》(以下簡稱《白皮書》)的標準體系框架類似。
《白皮書》根據AI的應用場景,選取了10個典型應用案例,包括城市大腦在城市公共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實踐與應用、醫療AI影像的應用、智能供應鏈設計系統、小i機器人智能客服機器人系統、重點人群身份識別系統等。根據《指南》,要注重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機器人、車聯網等相關標準體系的協調配套。
趙波介紹,從技術產業角度看,AI在各行業的應用落地涉及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技術,所以《指南》出現了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關鍵詞。
吳文峻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會更著眼于AI的共性核心算法、平臺、系統和倫理原則等共性問題,而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機器人等更關注領域和應用場景。
實際上,《指南》中的標準體系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支撐技術,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等產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政務等行業的相關標準體系存在交集,“并非包含或覆蓋關系”。趙波說。
據介紹,《指南》編制過程中充分調研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國家機器人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等。為避免政策間的矛盾,《指南》涉及的與人工智能強相關的部分或環節,相關內容直接參考已有標準體系。
“目前以上相關領域標準分別由對應的標準化組織推進,在強相關或強交叉部分將會注重協調。”趙波說。
標準研制與國際同步
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高度重視AI標準化工作,提出圍繞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范等強化部署,力爭搶占新一輪科技主導權。其中,美國通過標準和基準來衡量和評估AI技術,法國高度重視AI領域的工業標準體系建設,歐盟委員會建議制定一套新的AI道德準則。
根據《指南》,要深化AI標準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國際國內標準協同性。
AI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主要由人工智能分委會組織開展,分別在術語、參考模型、數據、可信賴、計算方法和系統特征等方面開展標準研制工作。目前,在研標準項目近20項,包括陶建華在內的大量中國專家參與其中。國際上人工智能標準化組織機構成立的時間要早于我國,“但AI標準制定工作中,我國與國際一直是同步的”。陶建華說。
據趙波介紹,AI術語、神經網絡模型壓縮、知識圖譜、平臺資源供給、數據標注等國家標準正在研制中,大量的標準需求也正在同步討論,機器翻譯、服務能力成熟度評價參考模型等AI團體標準也于去年發布并開展測試驗證工作。
吳文峻表示,未來應該繼續加強AI標準體系建設,立足我國AI標準的堅實研究成果,瞄準國際共同關注的AI標準的熱點問題,積極參與相關組織的活動,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擴大我國AI標準化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