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引發高??蒲性核鶎υu價體系中SCI(科學引文索引)和影響因子的持續關注。最近,中國英文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超20,再次引起社會對這一議題的關注。
SCI是美國私人商業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ISI)于1964年開始出版的引文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同類數據庫。ISI自1975年起出版JCR報告(期刊引證報告),即全球SCI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此后影響因子排名風靡各國,許多國家的科研管理部門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衡量期刊和論文優劣的標尺。這一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全球的學術生態。
目前在9000多種SCI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期刊多年固定不變,第1名的影響因子現為223,第20名為34。目前有約200種中國辦的英文期刊被收入SCI,《細胞研究》這次影響因子達到20,確屬難能可貴,有力提升了中國本土學術期刊的國際認可度,也不失為提升我國科技期刊水平的一個努力方向。
然而,更應該讓中國科研工作者將優秀成果首先發表在本國中文科技期刊上。優秀論文是我國科技創新硬實力的表現,這些論文發表在中國科技期刊上,才能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軟實力。
國際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必須認識到,SCI和影響因子的合理性,以及它們引發的后續問題,對于世界各個國家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在這個領域,世界可以分成三部分:美國和英語西方國家、非英語的發達國家、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美國和英語西方國家是SCI和影響因子最大的獲利者,尤其是美英兩國——兩國SCI期刊合計5000余份,超過全球一半,學術出版巨頭更是坐擁市場暴利,競爭力在全球范圍遙遙領先。而對于非英語的發達國家來說,這個規則不甚合理。因為SCI只對英文期刊開放,這些發達國家想要參與其中,只能辦些英文雜志,比如荷蘭、德、法、瑞典、日本等國,雖然辦的英文雜志也不少,但在整個SCI期刊版圖里、在規則制定上,大多還是處于旁觀者的角色。
而對于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個規則不僅很不合理,而且正在引發越來越復雜的學術評價問題。原因很簡單: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管理者(他們中有很大比例是從美國和英語西方國家留學歸來的),普遍希望在現有的規則體系下獲得更多的國際認可。方法上,一方面積極扶持國內創辦一些英文雜志,通過努力獲得SCI和影響因子的方式,設法取得好成績,另一方面,通過政策鼓勵、驅使本國的科學家在高影響因子刊物,特別是“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
然而,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里,盤踞影響因子前20名的期刊已經多年不變,其中美英兩國的期刊基本上平分天下。所以這種政策實際上就是:將中國最好的科研成果,發表在美國和英語西方國家的期刊上。這種政策長期推行,不僅使得本國最新最好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被本國公眾接觸、了解和應用,而且長此以往,本國科技期刊因缺乏最新最好的成果刊載,會更加缺乏讀者,也就更加沒有作者愿意將優秀稿件投給它們。
事實上,許多人在思考SCI和影響因子的合理性問題時,有意無意地將現有的不合理的規則強加給了世界的其他國家。如此,我們的當務之急顯而易見,即建立一套中國自己的SCI和影響因子系統,并在國內推廣使用。
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學建立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機制與SCI類似但未發布排名報告,多年來在人文學術圈已具有較高權威,得到許多著名高校管理部門的高度認可。然而在科技期刊領域,迄今還沒有獲得類似聲譽和認可的評價體系存在。只要我們自己的科技期刊評價系統沒有比現行SCI和影響因子更不合理,就應盡快使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