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是依托地方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示范、政策試驗和社會實驗,在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發揮帶動作用的區域。自2019年2月北京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來,目前全國已獲批三批11家試驗區。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措施,從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具體產業和場景開放等方面進行指引。各試驗區紛紛出臺實施方案和若干措施,探索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模式、新思路,加快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如今,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藍圖開始初步顯現。
近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旨在加強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在“建設目標”中,《指南》給出了時間表:到2021年,明確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完成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倫理等20項以上重點標準的預研工作。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研制數據、算法、系統、服務等重點急需標準,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家居、養老、環保、教育、醫療健康、司法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推進。
按照《指南》規劃,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由八個部分組成,依次是基礎共性、支撐技術與產品、基礎軟硬件平臺、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產品與服務、行業應用、安全/倫理。
“《指南》的發布,加強了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推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于提高人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促進人工智能發展將起到引領性和指導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研究員、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經理凌航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標準對人工智能發展將起到保駕護航乃至領航作用,有助于破解人工智能領域存在的發展無序化及倫理問題,這也是國際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平臺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煒對記者說。
標準滯后問題由來已久
據了解,我國人工智能標準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的情況已存在多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術應用和產業鏈條的發展。
“比如現在最熱門的智能家電產品,每個場景或是產品都有自己的APP,協議不兼容,跨品牌間互聯互通困難。《指南》的印發,有助于加快行業應用協議兼容,實現產品互聯互通,從而改善各行業科學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同時,也有助于調整人工智能產品和產業結構,擴大人工智能市場范圍,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和產品標準化。此外,也將對人工智能成果轉化的創新平臺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凌航焜說。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笑容也對記者表示,標準化工作是人工智能解決行業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多是來自于多家巨頭公司的開源技術,這也造成了行業內存在著技術不統一、程序接口不標準,設備標準比較混亂等問題。“《指南》對技術的應用程序接口標準、設備標準、場景標準等應用層面進行規范,確保了各領域技術及其應用的準確性、一致性、高效性和可用性,對于產業應用推廣具有重要的規范指導意義。”張笑容說。
同時,張笑容認為,從產業角度來看,《指南》無疑將會起到加強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在《指南》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市場驅動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注重國際國內標準協同,加強標準頂層設計與宏觀指導。”張笑容說。
安全、倫理標準貫穿始終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深刻影響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倫理層面風險。
已知的全球70多份有關人工智能倫理或治理的文件,給出的也多為宏觀原則。比如,2019年6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就提出突出“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這一主題,強調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作、敏捷治理等八條原則。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發展較快,而產業標準相對滯后于技術發展,相關的適應AI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標準化工作是人工智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指明燈’。”張笑容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印發的《指南》中,安全、倫理等字眼貫穿各部分。具體而言,安全標準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基礎安全,數據、算法和模型安全,技術和系統安全,安全管理和服務,安全測試和評估,產品和應用安全。倫理標準的重點研究領域則是醫療、交通、應急救援等特殊行業。
《指南》提出,要在2021年完成人工智能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倫理等20項以上重點標準,在制定技術標準的同時,減少隱私保護、倫理問題、算法歧視、道德風險等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動經濟、社會及生態健康發展。
“《指南》將有助于產業生態的不斷開放,并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機器人、車聯網等相關標準體系實現協調配套。行業期待《指南》能夠在基礎共性、倫理、安全隱私等方面,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指導和協調人工智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的形成,推動我國AI產業全面規范化。” 張笑容說。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帶動全行業、全社會的智能化轉型,同時也給就業、數據隱私、生命健康安全等帶來沖擊和挑戰。對涉及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有必要開展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的政產學研合作研究,并在倫理制度、誠信體系、數據安全、無人車安全規范、醫療機器人標準等方面先行先試。”陳煒說。
凌航焜認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不僅涵蓋了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發層到應用層,更應成為貫穿人工智能發展的一條主線。“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而立法周期較長的實際情況下,作為一項具體的執行標準,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的推進或將為人工智能的規范化發展起到進一步支撐作用。” 凌航焜說。
新實踐- 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試驗區核心區擇“高新”而棲
今年3月,科技部發函支持重慶、成都、西安、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這也是科技部批復的第三批示范城市。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這4座城市紛紛發布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實施方案和若干措施,成立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試驗區建設相關工作……記者注意到,在實施方案中,家底厚實的國家高新區成為承載各大試驗區核心區建設的“主陣地”。
國家高新區發揮“頭雁效應”
今年4月,在“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建設大會上,《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實施方案》正式對外發布。《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西安高新區將初步建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根據《實施方案》,西安高新區將構建“一區四園”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總面積2000畝, 3年內新建150萬平方米,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區,加快推進軟件新城二期、電子谷核心區、西安智慧谷和人工智能產業園4個人工智能產業試驗園建設,實現人工智能細分產業集群的聚集。
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為什么擇西安高新區而棲?
據西安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西安高新區已聚集人工智能企業100余家,產值近8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其中,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智能信息及數據、智能技術服務類企業52家,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產品企業20余家。另外,全國人工智能百強企業已有10家落戶西安高新區。
今年6月,《重慶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印發。方案明確,重慶將突出汽車摩托車產業轉型升級、電子制造業提振、“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構建和智慧城市建設等重點需求,發揮人工智能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賦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慶方面表示,重慶將統籌推進試驗區建設,構建“一核、兩翼、多點”發展格局,實現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和特色發展。而其中的“兩翼”即重慶高新區和重慶經開區,建設超算中心、5G通信、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發展區塊鏈、智能軟件、高端裝備、智能終端、集成電路等產業,建設人工智能檢驗檢測、資源共享、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平臺。
在今年7月濟南市委、市政府舉行的“12項改革攻堅行動”系列發布會的第6場發布會上, 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在介紹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工作推進情況時表示,濟南高新區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緊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初步構建了以“算力支撐強勁、算法優勢突出、智能應用先進”人工智能發展格局,以“智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濟南高新區聚集了浪潮、神思、華天、地緯、魯能智能、領能等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在多個領域形成了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同時,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厚積薄發,產業規模占濟南市的64%,為人工智能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園區內3家企業入選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入圍揭榜名單,在山東省首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試點項目中入選25個。
試驗區建設碩果累累
事實上,選擇國家高新區作為主陣地,在試驗區最初規劃內容中已經體現。“試驗區原則上應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或國家高新區所在城市,并已明確將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產業方向,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科技部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中如此表示。
經過兩年的建設發展,依托國家自創區或國家高新區而建的前兩批試驗區發展近況如何?
統計顯示,科技部公布的兩批15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中有7家是來自中關村的企業,比如,依托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商湯集團建設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建設智能供應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圖像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
在天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中,天津高新區的表現也毫不遜色。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了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工作,天津市共有7家企業入圍榜單,其中天津高新區的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和天津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家企業入榜單位將作為創新任務攻關主體,圍繞揭榜任務涉及的創新研發、測試實驗、示范推廣等關鍵環節,抓緊技術攻關。
以合肥高新區為主進行申報的合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近一年來的建設也是如火如荼。
8月6日,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其中,中國聲谷作為全國首個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成為合肥發力人工智能產業的最大“招牌”。今年上半年,中國聲谷營業收入達到450億元,入園企業910戶。
新觀點-新一代人工智能帶來哪些新機遇?
近年來,政策的密集出臺,加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科技部已先后批復建設了15個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主要包括基礎軟硬件、智能醫療、智能供應鏈和智能城市的治理等。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設了11個新一代人工智能試驗區。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2019年我國地方政府共出臺276項涉及人工智能發展的相關政策,超過2018年的259項,從內容看更加細化,推出了一系列對具體產業和應用場景開放的扶持政策。在智能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我國在2018年163家人工智能產業園的基礎上,2019年新增產業園區138家。
當下,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藍圖開始初步顯現。那么,新一代人工智能具體“新”在何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笑容認為,當前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是指以深度學習算法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創新,其基礎支持層包括算力、算法和數據;技術層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張笑容說,新一代人工智能賦予了機器一定的視聽感知和思考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還會對經濟與社會的運行方式產生積極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研究員、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經理凌航焜表示,近幾年,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和場景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已經具備“海量數據、強大算力、深度學習”等特征,這也注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及標準制定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人工智能開始為工業化、城鎮化等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在人工智能產學研方面,正在形成良性的生態鏈和人才鏈。“人工智能想要實現‘彎道超車’需要依靠產業應用,基礎研究將會在‘為場景解決問題’的同時,不斷訓練和提升出新價值。”凌航焜說。
“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要重點發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服務融合的人工智能數據,在基礎層(硬件、數據、算法等)、技術層(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和應用層(無人駕駛、智能投顧)等三個層面齊頭并進。同時,推進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無人駕駛等產業平臺建設,大數據、算法等樞紐型創新平臺建設,智能醫療、教育、金融、物聯網、無人車、文化、旅游、新零售、垃圾分類等深度應用場景建設等。”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平臺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煒說。
“這樣的‘新’,也會創造一些新的趨勢。” 凌航焜表示,將有利于助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深入行業場景痛點,“擠出”泡沫;有利于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力,助推人才培養系統化升級。此外,數據智能和類人腦智能領域將有望引領未來基礎理論方向。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