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科技發展歷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大科學時代背景下,聚焦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而生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并特別指出新型舉國體制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聯系。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等科研機構。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科技創新引領性作用和策源功能,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工業強國的關鍵。
重大科學發現越來越依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態勢,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眼光,發揮體制和制度優勢,通過科技風險研判和預測與清晰的戰略思維和戰略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要素布局,集中有限的資源放在優先發展的關鍵科技領域,突出競爭性優勢,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創新。要達到上述要求,利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來推動科研范式升級,重塑科技創新語言體系的引領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
科研范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科學共同體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與科技創新的內在規律要求相適應。從科技史角度來看,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是一個有機整體。新發現可能產生新發明,新發明也可能導致新發現,有些重大發明本身就包含新發現。科學研究需要技術手段和平臺設施的支撐,技術的自我迭代會產生新的技術和科學的重大發現。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從科學研究的范式升級可以看出,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變革越來越依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平臺和極端實驗條件及大科學團隊集體攻關。未來要進一步通過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研范式升級,需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發現與發明、制造裝置與測試裝置之間的相互呼應,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之間開展創造性轉化。
二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注重研究活動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在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上給予穩定支持,把相關研究做徹底。
“單打獨斗”已不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
科研組織模式是特定時期內社會共同體組織科研的方式,對科研范式和科技創新具有能動的影響作用。從科研組織的發展趨勢來看,大科學時代的研究活動不是個體“獨善其身”和分類研究的“孤島”。“單打獨斗”和“包打天下”全譜系創新的科研模式已不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統籌布局的方式更適合科技范式升級后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現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明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共同體之間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助力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支撐和動力源作用。
二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區域創新力量的優勢互補,互相支持和聯動發展,聯合開展研究和建設聯合實驗室,激發國家戰略力量帶動效應和區域創新力量的賦能效應,構建創新聯盟和完整的創新鏈,打造知識溢出效應明顯的創新環境。
三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參與或主導國際重大創新工程,通過項目、人才等多途徑開展合作。積極融入全球治理體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升參與各類標準、規則制訂的實力,促進在更高水平和更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上開展全球治理與合作。
構建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機制
我們還需要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機制。
一是新的政策與治理手段需適應科研范式轉型,通過制度保障形成目標和利益一致的創新共同體,通過資源引導促進學科和團隊交叉融合,通過評價約束推進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提高整體創新績效,倡導團隊協作融合,形成科技創新共生抱團的“木桶效益”,而不是個體光環導致的“刺猬效應”。
二是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在項目經費、人才等創新要素的配置方面,推進資源驅動向目標驅動的轉變,落實“放管服”政策,優化完善科研經費自主配置組織設計,以項目配資源建團隊,發揮資源配置的引導促進效應。構建重大科學問題的牽引機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揭榜掛帥”,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三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批判質疑精神,建設競爭協作的科研攻關團隊。顛覆性的研究和創新,需要一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建設目標清晰、使命引領的定向研究團隊,需要加強重大創新任務的分工與協作,發揮團隊整體作戰優勢。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