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在關鍵領域占據主動地位。這就要求發揮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上的自力更生精神。在此背景下,國家高新區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更要肩負起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歷史責任,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從而使我國經濟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
一、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的關鍵
當前,我國已經越過了經濟發展追趕期,處在創新型經濟的關口,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必須要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并強調“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我國贏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主動權的重要方法論,惟此才能實現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當前,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業基礎已經形成。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產業交叉融合,互聯網、物聯網正在向相關領域快速滲透,信息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新技術的革命性、群體性突破,使得經濟生產領域正在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化,對全球工業發展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既會改變全球產業分工,也會改變企業的競爭地位。在新分工模式下,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環境成本高的加工環節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研發、技術集成和關鍵零部件等則向發達國家大規模集中。表面上看,發達國家制造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下降,發展中國家有所上升,但實質上生產能力和價值實現能力都在迅速向跨國公司進行集中,不僅跨國公司的競爭力、盈利能力空前提高,而且通過技術、品牌、投資、關鍵裝備、關鍵零部件等要素,越來越強地領導和控制著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企業。
目前,我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去”,但大多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引進來”仍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重要形式。這種形式從微觀層面看,是跨國公司以全球戰略為目標,以資本、技術、品牌、市場和關鍵零部件等實力,整合我國相關產業、企業和資源。當前,國內大部分國家高新區仍把引進重大外資項目或引進技術作為產業發展的“先手棋”,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毫無疑問的是,重大外資項目的引進可以快速增加地方GDP、稅收,解決一定量的就業,對經濟穩增長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我們更要站在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角度,處理好吸引外資和發展民營經濟的關系。因為引進來高端外資企業,不等于引進了先進技術、高端人才,更不等于就占據了產業鏈的高端。技術引進是走上更高技術平臺的一個階梯,但是要想掌握技術還得需要消化、吸收、創新。如果少了自主創新,外資項目的溢出效應仍然無法實現。
例如,韓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就包括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培育了自主創新能力,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培育出了以本地資本為主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接受國際產業轉移中鍛煉出了高素質的職業隊伍,在參與全球競爭中造就了世界水平的企業。
我國要走在世界經濟發展前列,就必須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真正實現由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型,不僅要成為世界的“黃金市場”,更要成為世界級的“探礦專家”。
二、積極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重要作用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通過積極融入全球經濟競爭,我國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氛圍、科技創新自覺上都已走向成熟,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的春天已經到來。當前,我國站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出現,并展現出良好的前景。一是綜合國力增強,政府和企業科技投入迅速增長,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的決心堅定,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信心飽滿;二是科技水平明顯提高,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成功率上升,研發、中試、產業化等科技創新體系日益成熟;三是企業經濟技術實力增強,企業家隊伍逐漸成熟,創新文化全面確立,產業體系日漸完備;四是擁有巨大的、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高層次的需求在快速增長,市場對創新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長。另外,最重要的是,國民教育程度提高,產業工人培訓程度和整體素質提升,知識型人力資源優勢逐步顯現,創新要素日益充裕。相對應的是,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已由低成本一般制造轉化為低成本研發和低成本復雜制造的綜合優勢。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國家做不到、“技能勞動密集程度”發達國家做不起的領域,正成為我國產業和企業擠入全球領先地位的空間。而在那些需要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產業化能力支撐的新興產業領域,如高速鐵路、風電、新型核電、超高壓輸變電、電動汽車等,我國已顯現較強的產業發展優勢。一些地區已經通過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實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深圳為例,該地區無疑是我國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樣板,剖析深圳的發展路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深圳先后抓住全球產業轉移、香港回歸等重大歷史機遇,率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科技創新的奇跡。深圳高新區自成立以來,以市場化改革和開放式創新集聚高端資源,培育內生型跨國企業,建設國際創客中心,在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快速打造了全球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面向世界、輻射全國的創新樞紐。從制造到創造,以內生型跨國公司引領產業國際化發展。多年來,深圳高新區在從加工制造到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創造轉型過程中,發展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通信、互聯網、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等一批配套完善、門類齊全的產業集群,前瞻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著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華為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前三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占據全球11%的市場份額,大疆創新占領消費級無人機全球70%的市場份額,光啟擁有全球“超材料”領域86%以上的專利,柔宇科技的柔性顯示屏研發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騰訊跨入全球互聯網業前三強,迅雷成為全球BT市場第一軟件,邁瑞成為全球醫用診斷設備的創新領導者,海普瑞成為全球最大的肝素鈉生產企業。內生培育和孵化成長的一批創新型企業是深圳高新區自主創新的主體,這些企業憑借核心技術、新商業模式和市場預見力,引領深圳高新區產業國際化高速發展。
深圳在發揮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方面給出了示范,提供了經驗。2018年,深圳市推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四個千億”措施,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400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9.6%。率先出臺化解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的政策措施,在全國設立首個150億元的政策性紓困資金。著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組建30億元的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設立50億元的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全年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長16%。降低實體經濟用電成本,在落實國家統一降電價基礎上,對先進制造業和工商業用電成本分別再降20%和10%,企業對惠企政策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此同時,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出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方案,設立全國首個50億元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2018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以上、總量超過1.4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9.1%。制定加強基礎研究的實施辦法,開展芯片、醫療器械等10余項關鍵零部件重點技術攻關。開工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組建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等新型基礎研究機構10余家,新增各類創新載體189家。相關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國家科技獎16項、中國專利獎金獎4項。專利授權量增長48.8%。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出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政策措施,企業開辦時間從9天縮短至4天,出口通關、外商登記備案時間分別壓縮69%、60%,企業出口退稅時間壓縮20%,12項不動產登記業務實現一小時辦結,政府投資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審批由原來的267個工作日減少到90個工作日以內,社會投資項目控制在33個工作日以內。營商環境的優化,進一步增強了創新創業活力,全年新設立企業29萬戶、總量增長11.6%。新增上市公司16家,新引進持牌金融機構26家。投資發展、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依法實施更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南方運營中心正式掛牌。出臺鵬城英才計劃等政策,成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全年新引進人才28.5萬名、增長8.4%,新增全職院士12名、總量增長41%,新增高層次人才2678名、增長59%。深圳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創新之都。
我國是從發展傳統產業的過程中一路走來,這類產業的主體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更容易出成績,因此慣性思維很難破除。當前,不少地區和高新區仍然對大型企業(國企和外資企業)尤其青睞,很多政策都是為其量身定制,而對中小型企業則多少有些關注不夠,造成大多數地方民營經濟發展效果不彰,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在新時代,要快速改變不重視民營企業的理念和做法,否則很難在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取得優勢。民營企業不僅在活躍經濟、創造就業崗位、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相較于大型企業,民營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上也有自身優勢,有更高的熱情推進新的技術變革。
回顧我國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歷史,不難發現,由于舉國體制的優勢,凡是無法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在吸收和借鑒國際科技成果的情況下,經潛心努力都能研發出來。國企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國企不能包辦一切,在很多方面不可能也無力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這就需要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民營企業承擔起自主創新的責任。從產業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還是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任何一個產業都是在一項或一組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上,附之一個龐大的技術群發展起來的。其后續發展不僅需要持續的技術來源不斷完善產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還需要大量細微的創新來開拓增值業務、擴展邊緣業務和強化產業滲透力,從而形成多層次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一,這些企業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來源;第二,這些企業是建立完整產業鏈的主要力量;第三,這些企業是圍繞新興產業開拓增值業務的主力;第四,這些企業是推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市場的主角;第五,這些企業是新興優勢企業的生長點。
民營企業對市場最敏感,最適合科技創新。要提高國家高新區的產業競爭力,就必須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快增強民營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切實發揮民營企業的重要作用。
三、加快形成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土壤
深圳經驗對提高國家高新區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最適合創新的土壤,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要創造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尊重企業家的首創精神,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立規范而充分發的市場競爭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市場監管和環境監管,滿腔熱情迎接民營企業的“首臺首套”,要集聚大量創新人才,圍繞產業升級部署人才鏈,優化人才的生活環境、成長環境、創業環境,用服務留住人才,以人才引領未來,搶占發展先機。完善科技金融配套政策,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破解降本政策落地難題,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政策引導,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關鍵還在于推動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堅持以寬廣的視野謀劃民營經濟發展,加強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鼓勵引導,切實增強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信心。國家高新區要加快推動政府轉職能、企業轉方式、社會轉觀念,破解要素制約,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效能,狠抓政策落實,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從國家層面要加強民營經濟宏觀規劃,國家高新區要根據自身條件、優勢、稟賦,加快民營經濟的引導,不求“全”,但求“特”,加快構建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和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支撐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同時,要制定民營經濟發展計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一步一步推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二)鼓勵科技創新,激發民營企業活力。要通過分類指導,梯度培育,促進廣大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是加強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國家高新區要根據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充分挖掘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深耕主營業務產品的民營大企業大集團,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大有效投入,著力打造成具有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行業領軍企業。二是推進中小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鼓勵和引導中小型民營企業通過產學研聯合、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等手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民營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強化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和服務,引導小微民營企業走好“小升規、規進大、大變強”的發展道路。三是鼓勵民營企業創新創業。國家高新區要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有針對性的舉辦有影響力的創新活動,全力集聚創新主體,激發創新活力。
(三)拓寬融資渠道,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轉貸、續貸過程中資金困難,降低企業轉貸、續貸過程中的資金成本和風險,探索設立中小企業轉貸應急資金、信貸基金等,建立三方風險共擔機制,基金、銀行、擔保公司共擔風險,加強政策集成和宣傳,擴大合作銀行范圍,完善操作流程,持續提升轉貸業務企業受惠面,為企業成長提供良好融資環境。政府要積極提供對接平臺,舉辦銀企對接會,加強銀企互動,促進金融部門和民營經濟組織之間的溝通和協調,開展小微企業融資現場對接活動,把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送到基層第一線。要研究制定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評估標準,實施符合中小企業特點和需求的融資管理辦法。針對有市場、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科技型、環保型、成長型中小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需求,按照信貸投放原則優先予以支持。適當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容忍度,降低中小企業抵、質押門檻,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緩解銀行減貸壓力,有效化解聯保連帶風險,為民營企業注入更多的血液,讓民營企業有能力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產品的研發和核心技術突破。
(四)健全服務體系,營造民營企業良好發展環境。一是強化政策宣傳落實。當前,民營企業家們最關心的是經濟形勢的走向和企業發展情況。一方面,要發揮輿論的正確引導作用,在正確報道反映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的同時,應更多宣傳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正面典型、向好形勢。另一方面,要盡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當前遇到的融資、人力成本、環保、社保、用工等實際困難,從而增強企業發展信心。高度重視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對民營企業來說,最擔心的是政策的不確定性。要把降費減負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該兌現的要堅決兌現,該給足的要切實給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給廣大企業吃下“定心丸”。二是要做好人才引育。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民營經濟在人才引育上面臨的困難更大,國家高新區要按照自身產業發展要求,制定人才計劃,幫助企業引進各類人才和團隊。同時,要善于“借才借智”,開展“周末工程師”等特色活動,幫助民營經濟解決實際發展難題,助力民營企業家健康發展。三是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往往一項新技術誕生或商用、一款創新設計或一個創新項目受到追捧,便很快會有后繼者跟風模仿,專利侵權比比皆是。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激勵萬眾創新,以法律為科技創新撐起一把“保護傘”, 加強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將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證民營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四要做好政府服務工作。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的整治措施;對于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根據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整改措施;對于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依法嚴肅整治,特別是“散亂污”企業,需要停產整治的,堅決停產整治。可以幫助指導,不能熟視無睹。在當前新發展理念下,政府部門要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對民營企業進行指導,切實讓有潛力的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將更大財力、精力等投入到科技創新上。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