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志著自然科學基金委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方面又邁出新的一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在11月29日的交叉科學高端學術論壇上表示。
當天,自然科學基金委宣布,交叉科學部正式成立。
核心是探索新的科學研究范式
李靜海分析,學科交叉融合大勢所趨,全球廣泛關注,但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年來,科學研究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前沿科學問題和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越來越復雜,單一學科的知識、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破解這些重大科學難題,學科交叉研究發展趨勢明顯,同時學科自身也在動態演變之中。”李靜海說,基礎研究重大成果的產出也大多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研究特征。不進行學科交叉,沒有新的科研范式,重大的科學突破將十分艱難。強化學科交叉和尋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未來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科學資助機構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和挑戰。既有思維方式方面的障礙,也有組織方面的困難。李靜海說,促進學科交叉是全球研究理事會長期關注的焦點議題,成員之間也經常共同研討這一問題,有效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已是各國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共識,自然也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
今年3月,中央編辦批準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交叉科學部。
交叉科學部要怎么建,怎樣才能讓其真正發揮作用?自然科學基金委緊鑼密鼓進行了20余次調研。
“經過調研,我們總結出,交叉研究的困局主要有: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難、 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難、獲得交叉研究資助難、評估交叉研究成果難、獲得學界社會認可難等。”陳擁軍說,調研得出的啟示則包括:問題是交叉研究的目標和驅動、人才是交叉研究的主體和關鍵,管理是交叉研究的牽引和護航,政策是交叉研究的遵循和保障。
基于調研結果,自然科學基金委明確,交叉科學部要以探索新的科學研究范式,解決重大交叉科學問題為資助定位。突出問題導向和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探索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機制,特別要聚焦知識體系中不同知識范疇中的復雜性共性原理和重大復雜科學問題,培育新興交叉領域的重大原創突破。
“我們的目標是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新的科技突破點,新的研究范式;培養復合型科技創新人才,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基礎,孕育獨具特色的交叉科學文化,打造引領科學基金發展的‘中國模式’。”陳擁軍說。
交叉科學部將創新立項、評價與資助方式,打造我國科學基金深化改革的“試驗田”。例如,部分類別項目執行“預申請制”,以確保申請質量,部分類別項目引入“學部人員—專家”共同指派的評審機制,等等。“交叉科學部決不能照搬其他科學部的模式,必須進行資助管理創新。”李靜海強調。
學科交叉不能拔苗助長
交叉科學部的成立只是開始。正如李靜海所說,既要對它充滿期待,更要給予包容和支持。
陳擁軍說,交叉科學部的成立,滿足了在傳統學部難以找到歸屬感的交叉學者們的迫切需求,讓在傳統學部難以立項的極具交叉特征的項目有了立項的可能性,為傳統學部難以促成的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平臺。
他也坦陳,這一新成立的學部面臨諸多挑戰,如甄別具有交叉科學研究特點且值得資助的項目、建立對交叉項目的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建立交叉領域研究的自身規范和價值觀、培養具有交叉科學特點的人才和隊伍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
“學科交叉的關鍵在于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韓啟德說,學部初期要下力氣去主動發現并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
韓啟德還建議,要完善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包括評審專家選擇、意見申訴、評委培訓等制度。
作為科研人員代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認為,學科交叉研究更加需要思想和精神,更加需要相互信任的學術環境,更加需要放棄“三認三不認”的習慣做法。
“學科交叉并非簡單地讓幾個不同學科的人在一起做研究。”趙宇亮說,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思想,“在發達國家,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理念、創新文化這些概念已經融入科學家的行為中,而在我國,還需要啟蒙,不僅是對研究者,對政策制定者同樣如此。”
趙宇亮還分析,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規章制度建立在層層設防的前提下,“‘俄羅斯套娃’式的政策把科技創新主體給‘套’死了。”他直言,促進學科交叉研究,需要充滿信任和寬容的環境。
此外,趙宇亮說,我國學術評價長期遵從的“認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單位、通訊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單位、非通訊作者”的“三認三不認識”極大阻礙了學科交叉。
“應采用國際通用做法,凡是做出貢獻者應一視同仁。”趙宇亮說。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