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核電建設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時期,國外核電公司聞風而動,在中國市場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一向對外十分低調的世界核電巨頭――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一改常態,首次將媒體宣傳列入公司的工作計劃;前不久,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主管核電的高級副總裁專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法國在核電領域內的優勢。對中國核電市場感興趣的還有俄羅斯、德國、加拿大等國家。
這一切都基于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目前的核電僅占總電力的1.8%,到2020年將上升到4%甚至更多。這意味著在未來15年中,中國新增核發電量將達4000萬千瓦左右。即使按最保守的估算,到2020年之前,中國的核電投資應該在400億美元以上。如果新建核電站的平均國產化率能夠達到60%,國外核電企業通過提供核電設備、核技術也將獲得至少160億美元的商業合同。
毫無疑問,中國的能源建設為世界核電廠商提供了機會。
8月26日,西屋電氣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信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西屋公司十分看重中國的核電市場,并參加了中國目前最大的核電項目浙江三門、廣東陽江兩個核電站4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的投標工作。
在這場角逐中,西屋有幾分獲勝的把握?劉信剛說,中國政府制定了較長遠的核電發展規劃,并決定在浙江三門和廣東陽江2座核電站的建設中,引進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技術,作為批量化、國產化的基礎。這樣的做法非常有戰略意義,因為第三代核電站有60年的運行壽命,包括核電站前期的建設和準備,要橫跨7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起步建設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較先進的核電技術。
劉信剛強調,第三代核電站在技術、安全、經濟性上與第二代核電站相比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核電技術的劃分最早起源于美國能源部。第一代核電站是指核電由軍用轉為民用時的技術,上世紀50年代中期建成的核電站屬于第一代。目前世界上正在運行的核電站都屬于第二代,建設于50年代末期到60、70年代。第三代核電站的概念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西屋公司的AP600和AP1000,都屬于第三代技術,嚴格地講,AP1000應該是三代半的技術。AP1000比現在運行的核電站安全程度提高100倍。它的建造周期也將大大縮短,如果進行批量化建設,可以達到36個月。而二代核電站平均的間隔周期是50多個月。建設周期的差異對于業主來說,意味著經濟效益的巨大差異。
AP1000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經過美國核管會認證和批準的三代半的核電站技術。西屋在中國參與核電站競標的技術就是AP1000。
盡管如此,目前第三代商用核電站尚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對其存在的風險人們難免心存疑慮。劉信剛說,美國核管會和美國的電力公司要求開發新的第三代核電站的時候提出一個根本要求,就是不能引入新的沒使用過的東西。所有第三代核電站都必須使用已經驗證過的成熟的技術,比如燃料、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這些都是現在運行的設備,或者是非常相似的運行設備。AP1000的獨特之處體現在它的安全理念上,它沒有使用傳統的主動式的安全方式,而是表現出非能動的特點。如將大自然中存在的一成不變的如重力、對流、冷凝等原理,用這些作為安全系統的驅動力,去除了一大批主動式的保護系統(電動的閥門、泵),使得整個系統大幅度簡化。如閥門減少了50%,泵減少了35%,電纜減少了80%,抗震等級要求的建筑物減少45%。設備材料成本自然下降,安裝、建造周期也更短了。在將來60年的使用過程當中,運行維修的工作量也大幅度下降。
也許,業內人士對西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比喻是恰當的:西屋在保證核電站的安全性上做了減法,而其他人在用加法:為防止核泄漏,不斷地增加一個又一個閥門。
大型核電機組自主設計能力較弱是中國核電發展的障礙之一。引進國外技術的核電站平均單位造價超過2000美元/千瓦,而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二期核電站的造價僅為1330美元/千瓦。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提高中國核電的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能力,是這次浙江三門和廣東陽江核電站招標的題中應有之義。
劉信剛說,西屋公司是全球壓水堆核電站的鼻祖,同時也把壓水堆核電站的技術帶給了全世界。西屋在1957年完成了第一臺壓水堆核電站的技術以后,就開始在全球轉讓,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韓國都是在西屋技術轉讓和幫助下,形成自己的核電工業及配套體系,實現了真正自主化。目前全球400多座正在運行的核電站中有一半都是源自西屋的技術。
近日,在美國歷經13年醞釀、討論的《2005年國家能源政策法案》終于生效,法案提出了促進核能在美國啟動和發展的具體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這對西屋公司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劉信剛認為,在油價不斷高企的今天,中美兩國大力發展核能,可謂不約而同。
信息來源:《中經BP社》